金融大氣候詭譎 誤判將噬臍莫及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Post Reply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金融大氣候詭譎 誤判將噬臍莫及

Post by samuel »

金融大氣候詭譎 誤判將噬臍莫及


行政長官曾蔭權昨日在電台phone in節目,承認導致樓市現狀,「政府都有少少責任」;這個說法,可以解讀為他領導的特區政府在樓市上犯了錯誤,雖然不徹底,但比死不知錯好。在樓市之外,我們關注曾蔭權政府對當前經濟大氣候的轉變,會否出現另一個嚴重的誤判?

住宅單位供應短缺 曾蔭權首認政府有錯

曾蔭權在電台節目表示,住宅單位供應短缺,「政府都有少少責任」,因為當年樓市爆破後,政府在供應上鬆手了幾年,造成土地短缺,同時間發展商轉趨審慎,使單位產量低,而且只建豪宅。曾蔭權把導致樓市現狀的主要責任推給發展商,有卸責之嫌,因為從歷年發展看來,樓市現狀主要還是政策錯誤的結果。


例如,2008年9月金融海嘯之前,樓市已經持續升溫,金融海嘯爆發之後,樓市只是短暫調整,各國投入巨額資金救市,熱錢充斥之下,樓市由去年初開始持續上升,新樓呎價「萬萬聲」已屬等閒。但是在樓市有價有市情下,發展商對於勾地卻是興趣缺缺,由08年4月起,連續21個月,只有兩幅蚊型地被勾出拍賣,當時政府官員對此現象,認為乃市場商業決定,根本不當一回事,仍然堅持勾地政策行之有效。


另外,樓市持續升溫、樓價屢創新高情下,社會人士和輿論要求政府採取措施,不要重蹈1997年樓市瘋癲的覆轍,但是曾蔭權和政府官員都以樓價與97年相比還有一大段距離為由,敷應了事,對於要求政府採取行動遏抑樓市升勢的意見,更被曾蔭權和官員「質問」是否要「推」樓市。如是者拖到今年2月財政司長曾俊華發表財政預算案時,才推出政府局部主動買地等措施,不過,因為未從供應面解決問題,致使措施的效用有限。


就事態演變而言,發展商在商言商,盡量利用政策傾斜以牟利,無可厚非,所以,樓市現狀主要是曾蔭權政府認知失準、判斷失誤的結果,絕非如曾蔭權所說「政府都有少少責任」般輕描淡寫。不過,即使現在曾蔭權政府改變態度,認真應對樓市泡沫,但是所採取政策措施,不等於因應內外環境的轉變和需要。


前日,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以33段的篇幅,提出從土地供應、置安心資助房屋計劃等長、中、短期措施,我們認為,這些政策措施,若果在去年施政報告時提出,對當時樓市可謂對症下藥,現在本港樓市面對「非一般」國際金融大氣候環境,適合去年的政策措施,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的需要。


全球經濟前路茫茫,復蘇路途曲折艱困,美國正在以美元貶值的方式,要全球為它過去的揮霍無度埋單、並藉此脫困;其他國家也以操控本國貨幣匯率的手段,競相貶值,以謀自保。近日國際財經報章頻頻以「貨幣戰爭」形容國際匯率市場的情,前任金管局總裁任志剛雖然認為用戰爭兩個字比較煽情,但是他也認為目前國際金融市場是百年一遇的混亂情,風險近似1997和2008年的兩次金融風暴。

資產泡沫風險增大惜未見防火措施

美國推出第二次量化寬鬆措施,大印銀紙催谷經濟,已經如箭在弦;美國這樣做的目的,是為免經濟第二次探底,但這個舉措必然使全球熱錢氾濫,新興市場會是熱錢竄入賺取高回報之地。本港樓價已經高處不勝寒,當新一波熱錢湧來,新一輪樓市狂潮再起,特點不單是熱錢氾濫、利率超低,還有各國貨幣競相貶值,許多人為求保值,「被迫」投資樓市或金融市場,炒賣之風必然更加熾烈,資產泡沫自然增多增大。

放在這個背景下檢視曾蔭權提出的應對樓市措施,會發現他並未考慮到樓市現在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曾蔭權僅在施政報告「引言」提到「美國經濟復蘇後勁不繼,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仍未過去,不但增添了環球經濟下行的風險,也增加了亞洲資產泡沫的危險。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防患未然」。全球經濟明滅未定,而資產泡沫狂潮卻是洶湧撲來,但本港應對樓市泡沫,除了施政報告所臚列措施,遏止炒賣、防範炒家對樓市火上加油,應該是重點,可惜曾蔭權對此不置一詞;這就像明知火警風險增加,但卻不及早作好防火措施,一旦火警發生,便容易手忙腳亂甚至手足無措。


曾蔭權政府應該洞悉危機,先知先覺地以恰當措施應對,而遏制炒賣是必要措施。香港雖然因為聯繫匯率關係,無法以利率進行調節,但仍然可以考慮印花稅等方法應對。反觀澳洲,早以加息和限制外國人買樓,應對資產泡沫;中國大陸也祭起實施房產稅等殺手,遏止炒賣,以強大力度壓制樓價上升;相比之下,港府顯得無所作為。


全球經濟處於非一般境,全球金融混亂景百年一遇,熱錢正在把本港資產泡沫推向深淵,曾蔭權政府應該汲取上階段對樓市認知失準、判斷失誤的教訓,瞄準最新經濟和金融境,制訂更適切政策措施,減輕今次樓市泡沫可能給香港帶來的禍害。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