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需要為「自由行」付出代價 / 北京市啟用電子往來港澳通行證P4/自由行:香港飽死還是餓死好?P5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香港需要為「自由行」付出代價 / 北京市啟用電子往來港澳通行證P4/自由行:香港飽死還是餓死好?P5

Post by samuel »

香港需要為「自由行」付出代價

根據政府統計去年2011國內「自由行」來港人數達四千二佰萬人次。香港管治班子治港無能,香港經濟來源就是主要靠這些內地人來港消費。如果北京眼見香港瀕臨死亡, 不出手打救,沒有自由行,香港會是一個甚麼樣景況? 「自由行」救了香港旅遊業、酒店業、零售業、私家醫院。。。。因此亦造就為數不少人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自由行」帶來給香港負面影響也不少。香港要付出代價包括:內地產婦霸佔醫療資源、衝擊急症室、炒高樓價、租金狂升、跨境犯案、賣淫等等。既然亞爺恩賜自由行, 豬肉猪骨捆綁在一起, 好的壞的一併收。香港人切忌過度精明, 不可能有好處照單全收,壞的回絕,天下間沒有這麼着數。

香港現在要設法堵截內地孕婦,又要釋法、又想限制內地人來港炒樓、又要堵截來港賣淫婦女。。。。。説到底,香港如有志氣可以叫亞爺取消「自由行」,便可一了百了,也不用天天嘈嘈吵吵。但香港有這本事嗎?可以不靠「自由行」能自力更生嗎? 可以不靠亞爺打救自己養活自己嗎?如果沒此能力, 既然如此窩囊,如此不爭氣,那最好收歛一下, 不要再扮大哥,還是老實點接受現實吧。

Winnie Yu
18-01-2012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Re: 香港需要為「自由行」付出代價

Post by samuel »

雙非亂象不止 香港遲早沉船

面對內地孕婦大軍壓境,「雙非」問題不斷惡化,港府捨本逐末,遲遲不願提請人大釋法徹底解決問題,反而頭痛醫腳,主張以行政措施攔截。事實證明,無論是醫院限收內地孕婦,還是加強邊境堵截,都是治標不治本。

醫管局去年開始推出截龍措施,限制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數字。可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招全然無效,愈來愈多未預約的內地孕婦採用衝閘方式,臨盆在即才強闖急症室,迫使院方不能不基於人道理由接收。過去一年,鑽此「漏洞」的內地孕婦個案較前年急增逾倍,而在龍年效應下,衝關數字勢必進一步上升。

事實上,內地孕婦在中介公司唆使下,強闖招數無奇不有,令人防不勝防。有人偽造預約文件,有人扮臨盆陣痛,有人聲稱要開刀,「一哭二鬧三上吊」,花樣百出。更令人叫絕的是,有人「博坐監」,在香港服刑期間生子。懲教署數字顯示,去年服刑期間產子孕婦有十六人,其中五人來自內地,而目前在囚的十九名孕婦之中,八名為內地孕婦。為了達到來港生育的目的,內地孕婦不惜以身犯險,還有甚麼行政措施可以阻擋得了呢?

邊境把關同樣效果不彰。現時入境處在口岸每日約堵截十個未預約的內地孕婦,但「漏網之魚」大有人在。事實上,入境處人員並非婦科專家,要求他們在茫茫人海中識別所有懷孕婦女,根本不切實際。過去三年,已發生十六宗入境處人員在口岸執勤時遇襲個案,前線工作壓力大增,入境處工會要求當局增聘四至五百人,足證攔截成本巨大。

來港生子潮方興未艾,阻無可阻,不僅令早已捉襟見肘的醫療系統雪上加霜,亦加劇中港兩地居民的矛盾。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日前發生中港父親大戰的鬧劇,有「雙非」嬰兒父親不滿妻子苦捱陣痛九個小時無人幫忙,直斥醫護人員「歧視內地人」,大吵大鬧,鄰床嬰兒的港人父親忍無可忍,勸喻對方收聲,竟然被人先動口後動手,雙方扭打期間殃及無辜,一名勸架女醫生受傷。

這可能是本港因為「雙非」問題引發的「第一滴血」,其實這並非普通衝突那麼簡單,背後有着深層原因。近年來,內地人來港掃奶粉,造成部分品牌缺貨價錢飆升;內地人來港置業,拉高了樓價;內地人來港生子,先是擠佔病房,接着是母嬰健康院,然後是爭奪小學學位,將來還可能爭奪醫療、房屋、就業、社會福利等資源。香港地方細小,資源有限,實在負荷不了十三億中國人的龐大需求。加上內地人生活習慣、價值觀與港人不同,部分人甚至顯露出「有錢大晒」的暴發戶嘴臉,令人反感,以致衝突無日無之,港鐵車廂罵戰及尖沙咀名店風波即是明顯例子。

遺憾的是,無論是夕陽政府還是立法會,都已抱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不做事的心態,坐視問題繼續惡化。如果將香港比作一條船,船長胡混度日,大副、二副一心等收工,這條船不觸礁翻沉才怪。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Re: 香港需要為「自由行」付出代價

Post by samuel »

自由行淹沒香港

內地旅客自由行來港政策至下月便實施了9個年頭,候任特首梁振英近日在會見旅遊界和接受傳媒訪問時表明,一旦本港經濟出現逆轉,旅遊業受影響時,才向中央申請增加自由行城市的數目。梁振英當選以來,還是首次聽完他的發言後,有種鬆一口氣的感覺。

無可否認,自由行政策絕對是香港經歷SARS經濟重擊後的返魂靈丹,本來一潭死水的旅遊、零售、飲食業如獲甘霖。食髓知味,時任特首的董建華以至繼任的曾蔭權,拚命的要求中央開放更多自由行城市,結果在3年半間,自由行城市由原先4個增至49個,覆蓋人口逾2億。

當香港仍沉醉於自由行政策威力之際,這9年間,香港人不知不覺已變成香港的「少數族裔」。由2003年7月政策實施起,迄今已累積有8600萬人次的自由行旅客來港。今年頭4個月,自由行來港旅客近700萬,幾乎等同香港的整體人口。

為了爭奪這群龐大的「米飯班主」,商家以天價租金搶佔各區市中心的店舖,千篇一律地開設名牌店、珠寶店、影音店和藥房,大量在社區紮根數十年店舖,不停被逼遷結業,原有社區特色被摧得面目全非。區內租金和物價不斷被瘋狂扯高,令小市民苦不堪言。旺角、尖沙嘴、銅鑼灣的購物區逐漸被「非本土化」,港人本來熟悉的鬧市,一個又一個地變成遊客區,適合港人蹓躂的空間愈來愈小。

自2007年1月後,內地再無開放新的自由行城市,但這5年間,自由行旅客每年仍有非常驚人的雙位數字升幅(說的是兩成上下),證明香港仍需時消化目前這兩億的潛在自由行旅客。現在絕對是時候讓港人「停一停,抖一抖」,不必再擴大自由行計劃。

梁美儀
作者是資深傳媒工作者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Re: 香港需要為「自由行」付出代價

Post by samuel »

梁振英稱自由行不能過頭 (15:21)

候任特首梁振英說,「自由行」對香港的經濟有積極作用,但不要過頭,在「量」上要拿捏得準確。
候任特首梁振英下午出席民建聯座談會,回答提問時說,自由行對旅遊業、餐飲等上下游行業會帶來新生意額,但也會有其他問題,所以「不要過頭」,在量的方面要拿捏得準。

長遠來說,他指要「增容」。他提到落區探訪西北區時,有居民反映說,其實可以在當地建酒店,那麼他們就可以在當地就業,毋須去市區去中環才有酒店工作做。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香港需要為「自由行」付出代價

Post by editorial »

配套不足趕客 因噎廢食愚蠢

當全世界都在想方設法吸引中國旅客之際,香港卻大有將大批「財神爺」攔在羅湖橋之勢。深圳市進一步放寬「個人遊」政策,在本港引起極大爭議,有人擔心愈來愈多內地客會逼爆香港,特首梁振英強調,旅遊業是香港支柱行業,當局會一方面控制入境人數,另一方面增加旅遊配套設施。

自下月一日起,深圳市放寬個人遊政策,非本地戶籍的居民可以「一簽多行」方式來港旅遊,受惠此政策者約四百萬人。若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亦推行有關政策,來港個人遊大軍將增加逾一千萬人。客似雲來,理應不亦樂乎,但凡事都有兩面性,放寬個人遊可為香港帶來經濟好處的同時,亦會帶來各種問題,包括增加公共交通、醫療系統等等壓力,並會刺激物價上漲,影響基層民生。

梁振英表示要控制入境人數,顯然是回應市民的憂慮,相信港府會通過各種渠道向中央政府表達港人的意見,要求暫緩放寬個人遊政策,而中央出於支持特區政府施政的考慮,亦會有所調整。早前香港市民反對「粵港自駕遊」計劃,廣東當局在如期落實香港居民到廣東自駕遊的同時,無限期擱置了廣東居民來港自駕遊,便是基於同樣的考慮。

但不能不指出的是,限制內地居民來香港旅遊在法律上未必站得住腳,只要旅客在香港遵紀守法,香港沒有理由將他們拒之門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絕大部分香港人可以自由到內地旅遊消費,內地人根據個人遊政策應可享受自由來港的同等待遇。更何況,當年個人遊對刺激香港經濟從谷底反彈功不可沒,現在嫌內地客逼爆香港,要求限制個人遊,難免予人過河拆橋的感覺。

不管喜不喜歡,香港經濟離不開內地,若因為市民反對而停止個人遊政策,香港經濟必然變成一潭死水,沒有人願意看到這樣的局面。所以說,個人遊對香港有利有弊,利大於弊,港府控制入境人數只能是權宜之計,長遠而言,香港應增加旅遊配套設施。統計數據顯示,○六年至一一年,香港零售業增長了百分之八十五,同期本港零售面積僅增加百分之三;酒店方面亦然,○一年至一一年訪港旅客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二,酒店客房僅增加百分之六。舉個例子,倫敦與香港的旅客量差不多,但倫敦的酒店房間比香港多百分之七十五。旅遊配套設施追不上實際需要,是引發各種問題及矛盾的主要原因,這正是曾蔭權政府管治無能的後遺症之一。

香港是開放城市,不僅經濟要開放,心胸更要開放,眼光更要長遠,切不可因噎廢食,因小失大。當部分港人對內地旅客愈來愈抗拒時,鄰近的澳門卻敞開大門,歡迎四方來客,實際上,澳門地方比香港小,但接待比香港更多的旅客還游刃有餘,這難道不值得港人反思嗎?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香港需要為「自由行」付出代價

Post by editorial »

自由行多410萬人 旅發局驚失控

自由行旅客湧港近年引發連串中港矛盾,「蝗蟲」與「港燦」衝突仍未解決。特首梁振英卻任由深圳放寬自由行,再多410萬深圳非戶籍人士後日起,可「一簽多行」南下,激起香港新一輪反自由行浪潮。多個政黨和團體反對,甚至連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田北俊也倡擱置擴大自由行。不少港人擔心自由行失控,逼爆香港,民生設施無法承受,加上這批旅客消費力不高,反令水貨客、黑工等問題惡化。記者:麥志榮、韓耀庭、黃偉駿、袁樂婷

梁振英今年6月上任前曾多次表示,關注越來越多自由行旅客來港,影響市民生活,令租金上升,要待經濟有需要時,才會要求中央再放寬自由行。但事隔兩個多月他又反口,深圳上周宣佈下月1日起開放非戶籍居民一簽多行來港。

恐令水客黑工問題加劇
旅發局主席田北俊昨在電台節目表明,不贊成深圳擴大自由行,因為計劃將新增410萬內地人來港,本港的配套設施未能配合。自深圳戶籍居民可申請一簽多行來港後,已衍生水貨客問題,也有人藉此來港非法從事按摩、修甲、補習等。今次獲放寬來港的非戶籍居民包括民工及學生,消費能力不高,未必可帶動本港經濟,反令黑工問題加劇。他又指出,深圳方面宣佈放寬自由行,事前無與旅發局溝通,田北俊建議擱置計劃或暫緩放寬。

民主黨約廿名代表昨到政府總部請願,打破瓦煲,象徵香港無法承受大批內地人湧港,遲早爆煲,批評政府「割地賣港,漠視港人死活」,水貨客充斥北區,北區居民苦不堪言。「日用品價格抬高晒,甚至俾內地人搶晒,想買都買唔到。」公共交通系統相信也不勝負荷,令不少市民苦候良久也未能登車。
建制派也有保留。新界社團聯會昨到政府總部示威,要求暫緩放寬自由行,評估本港承受能力後才分階段實施。工聯會發聲明,籲港府留意旅客增加對市民生活的影響,加強與內地溝通保障港人利益。

料人數四年間激增一倍
內地旅客自由行來港自03年實施後,人數不斷上升(見另表),由翌年400多萬人,每年持續上升。09年深圳宣佈戶籍居民一簽多行,即一年內可無限次來港,自由行旅客數目即告躍升,當年突破1,000萬人。今年1月至7月,自由行人數已達1,200多萬人,全年預計會超過2,000萬人,四年間激增一倍。

訪港內地旅客佔整體旅客的比例,已由06年略高於五成升至去年近七成。本港不少行業視內地客為財神。的士商會主席黃保強指出,現時內地客佔的士乘客量一成,有內地客在時代廣場購物後,拿着大包細包乘的士直到深圳灣口岸返內地,車資300多元,放寬自由行應可令生意增加。

此外,旅遊業議會主席胡兆英表示,今年有約4,000個新酒店房間落成,足以應付來港的新增旅客。勞福局長張建宗亦表示,放寬自由行有助本港消費及就業市場,對於黑工問題,有關方面會繼續加強巡查、舉報及執法。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香港需要為「自由行」付出代價

Post by editorial »

盈門旅客衍生新問題 及早對應勿使好事變壞事

內地旅客來港旅遊,有助市面繁榮和促進經濟發展,不過,香港與內地之間仍有明顯差異,例如,香港工資水平超過內地,來港旅客之中,有人做一些與旅客身分不相符的事,完全有可能。這類人佔整體旅客雖屬少數,政府也應該切實處理,以免事態惡化,激化市民與旅客之間的矛盾。香港近年轉型為旅遊城市,衍生的新問題以往從未有過,政府必須與時俱進,從旅遊城市的角度,思考新形勢新問題。

旅遊城市特質

舊思維不能對應

內地旅客所衍生問題,最明顯的有兩個:(1)旅客量大衍生擠佔效應,使本地居民生活受到影響;(2)香港與內地在文化、價值觀以至行為模式等,都存在差異,使港人與旅客出現扞格與矛盾。表面上,這兩方面問題,政府認為可做的不多,只能待隨時日推移慢慢磨合,不過,若仔細分析,政府仍然有可作為的空間。

例如,本港各類設施,原本為700萬人服務,若走上了旅遊城市這條路,政府有責任增加配套設施,並且透過規劃,其中一途是開發二元市場,使本地居民的生活不致受到太大衝擊。旅遊資源短缺、服務不敷需求,不會因為磨合而消失,反而摩擦愈多,愈容易激化和深化矛盾,政府須有具體作為對應。

至於兩地的文化衝突,折射在港人與內地的扞格,透過增加設施可以稍為消減,但是,政府在消弭文化衝突也有角色。例如,較早前所謂蝗蟲論,表面上議題淡化了,不過未徹底消失,現在只是蟄伏下來,等下一波爭議再提出來而已。政府在這方面,設若透過旅遊發展局,組織或開展一些旅客與市民的交流活動,對增進雙方認識和了解,一定有幫助;另外,政府可以委請本港與內地專家學者研究相關議題,提出建議,作為制訂政策的參考。

政府要認識到,香港已經蛻變為旅遊城市,所面對問題與以往大不一樣,特別是每年數以千萬計內地旅客視香港為蒐購市場,他們為香港帶來龐大收入,但是有利必有弊,政府不能按以往思維對應旅遊城市的新局面,必須以新思維對應,要有預見力,在供應方面不滯後,避免好事變壞事。

曾蔭權政府由2005年以來,就香港發展為旅遊城市、香港市場向全國開放的過程中,在增加供應和配套設施都乏善足陳。例如,醫療系統爆煲和樓價升等,市民都歸咎內地孕婦迫爆醫院、內地人士「買起」樓市所致,其實,根本原因是曾蔭權政府的錯誤土地政策,使香港出現一子錯滿盤皆落索的局面。梁振英政府切勿重蹈覆轍,必須制訂恰當的土地房屋政策,不但要為解決中產人士置業難而謀,也要顧及旅遊城市的特質,提供土地增加設施,例如鼓勵興建更多酒店等,以保持競爭力。

除了擠佔效應和文化衝突,內地旅客還衍生一些法律問題。旅遊發展局主席田北俊不贊成深圳擴大自由行,他認為新增的410萬名可以「一簽多行」深圳非戶籍居民,並非真正旅客,他反而擔心因此助長黑工來港從事洗頭、裝修、按摩及走水貨的情。田北俊這個擔心有的放矢,因為深圳非戶籍居民有高層管理等高收入人士,不過,更多是從全國各地到深圳打工的民工,他們收入不多,若來港消費,不應遭到抗拒或歧視,若他們來港從事與旅客身分不符的誘因亦不小,即使數量相對只佔少數,政府仍然要認真看待。

旅發局的數字顯示,今年上半年來港而不過夜的內地旅客,上升超過兩成,情或許與本港酒店價格過高有關,但是新界北區,例如上水的水貨客,在「不過夜」旅客中佔多大比例,政府應該了解有關情。水貨客已經成為上水一景,當區居民生活受到影響。水貨客不應當作一般旅客,政府宜與深圳當局合作掌握他們的情,在保障北區居民利益的大前提下,以恰當措施處理,若政府從規劃上分隔上水居民與水貨客,則水貨客帶來的商機就可善加利用,帶動北區經濟發展。

新工種黑工較隱蔽

政府仍須防微杜漸

過去內地來港黑工,多在地盤、餐廳等場所工作,能見度高,容易被舉報,不過,近期內地來港黑工的工作變得較隱蔽,據田北俊透露,有從事洗頭、裝修、按摩,未經證實的還有修甲、補習,甚至家庭傭工等工種。這些新工種黑工,大多一對一提供服務,據知他們收費低,在港極具競爭力。政府強調黑工未因為自由行而增加,這是就被拘捕數字而言,然而,新出現的問題是新工種黑工難以被揭發,深圳更多人可以「一簽多行」,黑工情會否惡化,值得關注,政府切勿不聞不問、後知後覺。

若有朝一日,香港因為經濟周期而失業率上升,揭發內地黑工竟然在港遍地開花至成行成市,則港人與內地人的衝突,可能會是另一個層次了,所以,政府不應等閒視之,事實上,內地旅客若拿「一簽多行」來港工作,已經觸犯法律,政府有責任制止和杜絕犯法情事。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香港需要為「自由行」付出代價

Post by editorial »

個人遊欲善其事 香港應先利其器

深圳等多個內地城市原定今日起放寬個人遊,容許非戶籍居民「一簽多行」來港旅遊,但由於相關計劃在本港引起極大爭議,不少市民擔心忽然激增的旅客將會逼爆香港,連入境處職員亦大呼吃不消,要求當局即時增聘最少四百人。面對種種疑慮,港府與內地當局取得共識,未來三星期不會發出簽注,變相將計劃押後。

特首梁振英表示,明白港人對放寬個人遊的憂慮,中央政府亦非常重視,並且作出積極的回應,未來三星期港府將與內地進一步商討相關安排。他強調,內地推出「一簽多行」是出於好意,目的是支持本港旅遊及相關行業發展,但留意到本港承受能力問題,港府將與內地相關部門建立溝通機制,內地亦同意批出簽注時必須考慮本港承受能力,以及不會對香港社會構成壓力。

毋庸諱言,「一簽多行」的安排,使內地潛在訪港旅客激增一千四百萬人,單是深圳就有四百多萬人,對於彈丸之地的香港來說,壓力不可謂不大,有人擔心逼爆香港,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事實上,內地不斷開放個人遊,而本港各項配套設施卻數年如一日,遠遠跟不上實際需要,以致衍生的問題愈來愈多,擁擠、混亂、喧囂、樓價升、物價漲等等,結果經常出現各種衝突和糾紛,加深中港居民矛盾。

不過,不管怎麼樣,個人遊對香港利多於弊,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事實。有人昧於事實盲目反對個人遊,如果不是出於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就是一葉障目,自毀長城。試想想,香港是開放、自由的城市,我們歡迎世界各地的旅客,又有甚麼理由拒絕個人遊呢?實際上,倘若不是得益於個人遊,香港經濟恐怕早就變成一潭死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個人遊引起的種種問題和亂象,說到底是前朝政府無能造成,訪港旅客人數屢創新高,而曾蔭權政府不但沒有進行全面規劃,增加配套設施,反而一味伸手,要求中央政府不斷放寬個人遊,結果使問題更加惡化,矛盾日益尖銳。新政府因應市民的憂慮而要求內地暫緩實施「一簽多行」計劃,可謂應有之義,但這只是權宜之計而已,最重要的是應該利用這段時間全面檢視及完善各項配套設施,包括口岸和交通的承受能力,只要硬件及軟件配套齊全,香港完全有能力承受更多的旅客。

大事做不來,小事做不好,是前朝政府的最大特點,曾蔭權眼高手低,留下無數爛攤子,個人遊引發的亂象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可以說,新政府上任以來,不是忙於應付來自四面八方的圍攻,就是忙於為前朝政府拆彈,個人遊問題、置安心計劃,甚至鼓勵就業交通津貼爭議等等,統統要由新政府出手解決,情何以堪!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香港需要為「自由行」付出代價

Post by editorial »

愛恨交加個人遊 欲拒還迎怎解決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港人對內地個人遊政策的態度,那就是「愛恨交加」。中大最新民調反映了這種矛盾心情,逾六成受訪者承認個人遊能刺激本地消費的同時,亦分別有六成八、六成九及六成二的市民不滿此政策帶來本地物價、舖租上升和治安問題,過半數認為應該收緊有關政策。

個人遊政策於沙士肆虐、香港經濟陷入低谷的○三年推出,曾被視為令香港經濟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目前,訪港旅客七成來自內地,其中個人遊旅客佔六成,每年為香港帶來二千億元直接利益。當然,針無兩頭利,個人遊支撐起本地零售、飲食、酒店、運輸等行業的同時,也帶來負面影響,如增加交通負荷、推高物價、水貨活動、雙非孕婦以及黑工問題等,引起市民不滿,由尖沙咀名店風波、到中港「狗與蝗蟲」大戰、再到光復上水站行動、國民教育風波以及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橫生波折等,均與個人遊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面對中港矛盾不斷惡化,港府不敢怠慢,叫停雙非孕婦、暫停內地非城市戶口居民來港「一簽多行」、國民教育讓步、修訂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嚴打內地水貨客等等,為中港融合踩煞車。而內地政府也不希望中港矛盾升溫,對港府有求必應,全力配合。然而,順得哥情失嫂意,並不是所有內地居民都理解香港的實際困難,不少人認為香港人自私自利,過河拆橋;也有不少內地人認為,香港人自覺高人一等,都是被慣出來的。當局希望緩和中港矛盾,有可能事與願違。

個人遊政策惹來爭議,作出檢討固然有必要,而更應該檢討的是香港經濟之路為甚麼愈走愈窄。眾所周知,香港產業結構單調,幾乎完全靠服務業支撐,不僅旅遊業高度依賴內地,其他經濟支柱如金融、物流等,對內地的依賴度也愈來愈高,如果沒有內地因素,香港恐怕無法生存下去。相比之下,新加坡有相對完整的產業體系,自給自足的能力強得多。

風水輪流轉,中港關係何嘗不如此呢?十年前,內地居民來港探親尚且不容易,購物消費更不可想像,即使有機會跨過羅湖橋,眼見商品琳琅滿目,也有「阮囊羞澀」之嘆。十年後,內地人變身財神爺,大舉到港掃貨,強勁的消費能力讓香港人大呼受不了,要求加以限制,足以反映內地長足發展的十年,正是香港失落的十年,香港人與其抱怨別人,不如反躬自省,為何淪落到這般地步。

可悲的是,香港似乎缺少自省能力,現在仍熱衷窩裏鬥,凡事政治化,爭爭吵吵,鬧劇不斷,以致經濟發展寸步難行,民生措施動輒得咎。香港再這麼蹉跎下去,只會日益沉淪,屆時哀求內地人來港消費,恐怕人家都不感興趣了。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香港需要為「自由行」付出代價

Post by editorial »

長假期活受罪 黃金周瞎折騰

秋高氣爽人不爽,悠長假期活受罪。今年十一長假首日適逢中秋,也是內地收費公路節假日免費政策實施首日,全國高速公路車流量倍增,民眾未感受到黃金周帶來的歡愉,已先飽嘗人流車流大爆炸的折騰。

無論京、滬、穗等大城市還是其他二線城市,昨日均出現高速公路大塞車。各地整體車流量比平日增加三到五成,甚至翻倍,遠超出公路網的負荷。車龍陷於停頓,司機乘客惟有苦中作樂,以千奇百怪的方式打發時間,下車遛狗、玩健身、做體操甚至打網球,堪稱黃金周奇景。

今年十一假期長達八天,估計全國有七億四千萬人次出遊,其中公路水路客運量超過六億六千萬人次。可以想像,這次「秋運」對交通網絡、道路安全等方面造成的巨大壓力,與每年農曆新年前後的「春運」不遑多讓,同樣讓國人聞之色變。

不合時宜 弊大於利
內地實施黃金周假期已經十多年,不少民眾認為,這種全民集中消費、集中外遊的模式已經不合時宜,弊大於利。促經濟淪為瞎折騰,是時候檢討黃金周,甚至可以考慮廢除。

當初設立黃金周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發展假日經濟,刺激消費拉動內需。毋庸置疑,這種畢其功於一役的消費方式,對刺激經濟曾發揮過一定作用。然而,隨着內地市場經濟逐步成熟,這種作用亦在逐步消退。

有調查顯示,雖然每年公布的黃金周消費數據依然亮麗,但實際效果差強人意。若將其放在全年範圍縱向比較,黃金周的拉動作用遠不如想像中強勁。短期拉動的消費增量,只是對平時零散消費的一種集中爆發式替代而已。

宏觀上,黃金周對中國經濟發展更可能產生負面作用。一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每年除了春節長假期,十月還有大約一周甚至更長時間,全國除消費以外的經濟活動幾乎全面停頓,簡直匪夷所思。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人流車流驟增意味着發生意外的概率及非自然死亡的可能性飆升,對交通安全管理構成巨大壓力。去年黃金周期間,天津濱保高速和安徽及河南境內,同一天發生三宗致命車禍,共奪走了五十一條鮮活生命。

儘管長假給國人帶來調劑生活的良機,同時也有效拉動了經濟增長和促進消費,但其負面影響也日益顯現,包括消費者在長假期間享受的服務質量明顯下降、政府公共管理費用明顯增加、「假日綜合症」導致工作效率普遍下降等等。

從全民「集體被休假」到「集體被折騰」,一刀切管理手段既過時,亦有悖「以民為本」施政理念。當局是時候檢討黃金周,讓老百姓休養生息了。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