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價全球最難頂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Post Reply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香港樓價全球最難頂

Post by samuel »

香港樓價全球最難頂
2011年01月25日

先是八十後青年、大學畢業生抱怨樓價太貴,買不到樓;然後是畢業幾年的年輕醫生、律師加入投訴行列,埋怨樓價升幅比薪水增幅快得多,升職加了薪仍無法找到愜意居所。最近連投身社會多年,打入建制精英的人也開始有怨言,覺得樓價難以負擔;前天理工大學校長唐偉章就公開說自己在香港「買唔到樓」,還鼓勵趁中港融合到內地置業,避過超高的樓價。
堂堂大學校長年薪幾百萬,說買不起樓當然是自謙之詞。實際上他是嫌本地樓價偏高而已,畢竟同一價錢在香港只能買到新界洪水橋幾百呎的蝸居,在美國不少城市則能買到數千呎大屋連土地。這樣一比較,自然覺得不化算,覺得難以負擔了。

事實上除了買家、市民主觀上覺得香港樓價超貴外,國際性調查研究也發覺香港樓價之高冠絕全球,比英美加澳等三百多個城市都要貴,都難負擔。根據有關調查,香港去年第三季樓價平均二百多萬元,相當於平均家庭收入的十一倍以上。也就是說,一個普通家庭「唔食唔使」把每月薪酬乖乖全數奉上也要十一年後才能付清樓價。澳洲悉尼及加拿大溫哥華樓價雖然相當高,但也只是居民收入的九倍左右而已,比香港低一截。

更令人不安的是,調查的數據是基於去年第三季的樓價;跟當時相比,樓價已經進一步上升,多數大屋苑如太古城樓價紛紛突破九七年的高價,還未看到見頂迹象。這意味負擔比率持續惡化,一般家庭可能要付出十二、十三年收入才能付清樓價。

香港樓價是不是全球最貴也許還有點爭議,但說樓價脫離一般市民收入水平則是不爭的事實。以一般大學畢業生為例,入職薪酬不過一萬元左右,即使日後薪酬隨年資及通脹遞升,十年後薪酬也不過二、三萬元。跟動輒三、四百萬元的私人樓宇價格相比,他們肯定只能望樓興嘆,上車無門。即使得到家人幫忙勉強湊到首期可以上車,他們大半收入都將用在供樓開支上,不能不撙節其他消費,並隨時因為利息回升而左支右絀,不勝負荷。

誰都知道,大學畢業生是上車盤的主要買家,是最重要的接貨者。只有當他們有能力入市,樓市才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讓不同大小、地區的樓宇可以貨如輪轉。當樓價升完又升,完全脫離買家的負擔能力時,新買家便越來越少,接貨的人將越來越有限,買樓換樓的遊戲便可能玩不下去,令樓市及樓價突然大幅逆轉。

顯而易見,樓市已形成巨大的泡沫,樓價已升至不合理、市民難以負擔的高水平。雖然誰也無法估計泡沫何時或因為甚麼變動而爆破,但比天高的樓價是從來站不住的。熱錢、低利率當然可能進一步推高樓價,但高位接貨買家的風險正不斷增大,一不小心或無法及時脫手的話,買家便有可能成為摩頂接貨的儍子,成為難以翻身的樓蟹!

盧峯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樓價全球最貴 港府黔驢技窮

Post by samuel »

樓價全球最貴 港府黔驢技窮

農曆新年將至,人們總是喜歡在過年時許願,祈盼來年心想事成,但對本港無殼蝸牛來說,未來一年恐怕只能繼續望樓興嘆。美國一間顧問公司的調查顯示,香港住宅樓價全球最貴,樓價中位數相當於家庭年均收入的十一點四倍;而排第二位的澳洲悉尼只是九點六倍,排第三的加拿大溫哥華是九點五倍。較早前,另一間國際物業顧問公司亦指出,本港去年樓價升幅全球第一。
在近年的多項國際評比中,本港排名每況愈下,獨有樓市升幅及樓價囊括全球之冠,實在是諷刺。正如調查指出,樓價高於家庭收入五點一倍已經屬於難以負擔,而本港樓價過去兩年上升逾五成,供樓可謂難上加難,負擔重上加重。事實上,在過去一年間,本港樓市所創造的世界之最還有不少,譬如「全球最貴的一房戶」、「全球最貴的分層豪宅」等,同時,香港人均居住面積恐怕也是全球最細小的。以全球最昂貴的代價,居住全球最細小的面積,這是香港市民的不幸和悲哀。

本港樓市不能僅用貴來形容,而是貴到離譜,貴到令人難以置信。更可怕的是,樓市至今毫無冷卻的迹象,還在繼續狂飆,高處未算高。有大行預測,未來兩年樓價還會升三至四成,租金升一成半,如果政府不再出招打壓,樓價最樂觀可升九成六,原因是香港經濟持續增長,市場資金充裕,實質負利率,以及來自內地的置業需求愈來愈大,都對樓市有支持。

為了壓抑樓價,港府去年曾推出一系列措施,可惜效果適得其反。去年底,當局更「落重藥」推出最高達百分之十五的額外印花稅,一度令成交量大幅萎縮,炒家絕迹,甚至出現買家撻訂的情況。然而,這只是曇花一現,樓價很快又掉頭回升,顯示有關政策已被市場消化於無形。事實證明,在需求持續旺盛而市場大環境不變的情況下,僅憑行政措施或增加交易成本來壓抑樓價,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解決樓市問題的根本之道,在於增加供應量。數據顯示,過去十多年私人樓宇供應每年平均只有約一萬個,僅及一九九七年前供應量的一半,部分年度更只有數千個單位,遠遠滿足不了需求。更何況,隨着內地經濟崛起,居民購買力快速增長,本港樓市多了一大批生力軍,哪怕內地富人中的極小部分來港置業,已足以令樓市掀起巨瀾。作為最自由、最開放的經濟體,香港不可能限制外地人置業,增加供應才是不二法門。

在去年十月發表的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港府曾鄭重其事地承諾增加土地供應,今後十年內,平均每年供應二萬個單位。問題在於,市場千變萬化,即使政府能提供足夠數量的土地,卻並不等於市場可提供同等數量的樓宇,因為發展商何時建樓以及何時推出樓盤,並非港府所能控制。事實上,業界預料未來數年一手私樓供應仍然偏緊,平均每年僅約一萬一千個,供求失衡的情況將進一步惡化。

儘管港府煞有介事推出置安心計劃協助夾心階層置業,可惜總共才提供五千個單位,無異於杯水車薪,何況最快也要四年後才可以推出首批單位,遠水難救近火。所以說,本港樓市失衡在於供應不足,供應不足則源於港府目光短淺,反應遲鈍,致使問題積重難返。

沒有安居,哪來樂業?樓市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是本港深層次矛盾之一,不容當局繼續敷衍了事。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調控樓市不能手軟

Post by samuel »

調控樓市不能手軟
2011年02月01日

由於樓價持續上升,比十一月政府推出特別印花稅時又高了一截,不少人包括地產界人士開始批評、嘲諷特區政府打擊炒樓的「重招」失效,並預期樓價新春進一步上升,很快會全線升破九七年時的「癲瘋」式顛峯價!
單從控制樓價而言,特區政府十一月推出的額外印花稅也許真的效果不彰。除了頭一星期令置業、投資者觀望,令樓價有輕微回調外,接着的幾個星期市場已不再把措施視為甚麼障礙,樓價也逐步穩住陣腳,並開始重拾升軌。但是,調控樓市、樓價從來不是簡單容易的事,拿樓價短期升跌評估措施成效是不合理及危險的做法。

樓市泡沫從來不容易察覺、不容易對付的。首先,形成泡沫的不但有專業炒家,也有業餘炒家及真正用家。專業炒家固然時刻準備出擊,擇肥而噬,盡快轉手圖利。但當樓市興旺,樓價持續上升時,便會有更多人加入炒家行列,希望在火紅的旺市中分一杯羮,賺一點快錢;用家包括新置業者及換樓人士眼見樓價不住上升,將會加快入市,以免越買越貴,更難負荷。這一環扣一環的購買力短期內不容易脫鈎,不容易消失。每次政府出招令樓價稍微下挫,業餘炒家及用家更可能踴躍入市,希望捕捉難得的機會賺一點快錢及執平貨。換言之,只要樓市的預期不變,只要樓價上升的預期不變,任何重招的效果都是短暫及輕微的,都不足以打破一環扣一環的買家。九四、九五年港英政府的打擊炒樓措施如是,這半年來特區政府的連串穩定樓市措施也一樣。

另一方面,外圍大環境對新興市場的樓市泡沫仍然起着推波助瀾的作用。自○八年金融海嘯後,各發達經濟體包括中國推出一次又一次救市行動,為市場注入數以萬億元計資金。這些新增的資金除了填補各金融機構的資金黑洞外,更努力四出尋找短期回報,四出找尋投資機會。新興市場特別是亞洲區新興經濟體受創較輕,復元較快,輕易成為游資搵快錢的對象。亞太區樓市包括內地、香港、新加坡、南韓之所以熱火朝天,升個不停,靠的就是這數以萬億的游資支撐。再加上美國聯儲局加碼印銀紙,推出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游資熱錢數額更巨大,流入樓市的資金更多,樓價升勢怎麼停得了呢?

事實上不但特區政府的措施不管用,區內其他政府在調控樓市方面的成效也相當有限。內地提出調控樓市已有一年多,樓價依然高企不下。新加坡大幅收緊按揭政策,又像香港那樣徵收特別印花稅,但當地樓價同樣高處未算高,看不到回落迹象。連這些強權政府、這些習慣干預經濟的政府也未能馴服樓市泡沫這隻「怪獸」,期望特區政府的措施能對抗數以萬億元計的熱錢顯然不切實際。

從另一角度看,假若特區政府不出招,任由熱錢及炒家在樓市橫衝直撞,任由樓市發酵,本地樓市肯定更瘋狂,樓價肯定早已超越九七年的歷史高位,形成更大危機。而且,特別印花稅至少令市民在置業時更小心考慮本身的財力及需要,更小心考慮外圍經濟變動,以免因短期財政狀況運轉而要負擔額外稅款。在樓市陷入非理性亢奮、樓價行將超越九七高峯情況下,最重要的是提醒準買家、準業主入市的風險及高昂代價,讓他們早作準備,讓他們不會盲目入市高追!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