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署人員破門入劏房屋 看香港高樓價政策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香港政治顧問事務所
Posts: 23
Joined: Fri Apr 01, 2011 8:02 pm

屋署人員破門入劏房屋 看香港高樓價政策

Post by 香港政治顧問事務所 »

房署人員破門入劏房屋 看香港高樓價政策

房署人員二次破門入劏房屋,問題引起社會關注。房署人員會否濫用此項權力,侵犯市民私人地方及私
隱權應否讓路給屋宇署人員執行檢查樓宇防火通道不合消防安全規格。這類檢查其迫切性是否非要破門入
屋不可,執法人員是否已失去耐性,繼而用強悍手段對付這些劏房「刁民房客」。

我們應首先溯流追源,香港今時今日為何會產生這類社會現象


由於曾陰權的房屋政策嚴重失誤。從曾班子多年來對房屋施政步署,我們認為是有計劃刻意抬高樓價和租
金。例如成立按揭証劵公司、取締租務管制條例、堅拒復建居屋、鈎地表高價賣地策略、不定期售地、不
加快興建公屋、高交通費迫市民居住市區等措施招招都能有效推高地價及樓價。

對於抬高樓價地價所產生對社會破壞及民生負面影響,曾班子是很清楚的。現在普羅大眾有幾個疑問。

1. 為何曾班子刻意抬高房地價?
2. 抬高樓房地價對誰有利?
3. 曾班子整個管治團隊成員基本都擁有或大量擁有物業或土地,是否存在利益衝突?
4. 曾班子會否為個人利益而捨棄社會和諧,不顧社會民生福祉?

種種謎團在市民腦海中揮之不去。由於上述原因,這類社會後遺症才會浮現出來了,這是施政因果必然的現象。

很多中下層市民無法支付高昂住房租金,又不可能露宿街頭,被高樓價政策迫得走投無路。他們收入不高
,如果被迫支付出高昂租金,却無法應付高交通費、高通脹物價,無法生活。在這困局下,劏房應運而出現,
由於租金較平宜,居住環境雖然很差劣,但都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劏房業主亦間接帮助了這群人暫時解决居住問題。

我們呼籲房宇署執法人員執法之餘,應考慮法律不外人情,找出平衡點。黄台之瓜,何堪再摘?他們不是劏房製造者,
是高地價後遺症迫出來的犧牲品,劏房是曾班子管治失誤的產物。社會怨氣已經很大,不要再火上加油,加深社會矛盾。

有關政府部門應向他們提供協助,而不是打擊、壓迫。

香港政治顧問事務所
4-8-2011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呎租$50劏房豪宅價

Post by samuel »

陳女士一家四口居住劏房不足80尺
陳女士一家四口居住劏房不足80尺
uyty.jpg (78.23 KiB) Viewed 25694 times
0815-00176-009h1.jpg
0815-00176-009h1.jpg (36.83 KiB) Viewed 25694 times
呎租$50劏房豪宅價

政府無視基層居民住屋需要,導致數十呎的劏房、籠屋租金竟與市值千萬的豪宅看齊。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一項基層房屋租金研究發現,近八成受訪者過去半年曾被業主加租,有居民甚至被瘋狂加租一倍半,而目前劏房及籠屋等呎租中位數為廿八元一角,最高更達五十元,但大部分受訪者過去三年收入未有增加,需要動用四成或以上收入交租。社協批評特首曾蔭權卸責,促請當局增建公屋及設立租金限制,並向輪候公屋人士發放租金津貼。

社協今年六至七月期間向劏房或籠屋等住戶進行調查,在受訪的一百名住戶中,近八成表示過去半年曾被業主加租,平均加幅為兩成二,最高加幅達一倍半,呎租中位數為廿八元一角,最高呎租達五十元。

收入無上升 業主狂加租
不過,近八成受訪者稱過去三年收入未有增加,當中逾三成需以四成或以上收入交租,大部分表示要減省飲食開支或子女學習及社交開支,應付租金上漲。

調查又發現,受訪者的人均租住面積為三十三點三平方呎,逾九成已達公屋擠迫戶的標準,即人均面積少於七十平方呎。

逾九成表示非常不滿意現時的居住環境,逾半過去三年曾因加租及居住環境惡劣而搬遷,但亦有部分因難以負擔搬遷開支或其他單位昂貴租金,即使目前居所加租亦難以搬遷。

「三年上公屋」欺騙市民
陳女士一家四口居於深水埗一個不足八十呎的劏房內,只靠丈夫一萬多元收入維持全家生計,生活已十分拮据,但業主今年四月竟要求每月加租四百元及調高電費,令整家生活百上加斤。她指五年前已申請公屋但至今仍未能上樓,批評政府「三年上公屋」的承諾是欺騙市民。

社協主任何喜華批評,本港有十萬人居住在劏房或籠屋等不適切居所內,但政府高官卻視而不見,曾蔭權更將基層住屋問題轉化成八十後置業問題,甚至在早前的立法會會議上「發爛渣」,「佢攞幅規劃大綱圖出來同我哋講,『你哋搵啲地畀我睇,呢度又話唔畀填海,嗰度又話環評唔得,邊有地方起呀!』」他反駁曾蔭權指,政府○三年放棄籌劃長遠房屋策略,卻將住屋問題歸咎於民間團體,絕對是「縮骨卸責」。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租金高五成業主鋌而走險

Post by samuel »

租金高五成業主鋌而走險

住宅樓價猛升,套房、板間房及劏房成為搶手貨。地產界人士指出,銀行大廈位處小山坡,人流不多,商用租值低,劏房業主將商場劃成劏房出租,確保有租戶叩門外,每月租金利潤更隨時較將整層商場出租多出近五成,吸引不少業主鋌而走險。

高樓價下,低收入家庭尋找租金較低的套房居住,銀行大廈劏房戶表示,該處劏房需求很大,四十三個劏房全部出租。供過於求下,近期業主頻頻加租,去年由二千五百多,加至現時每戶三千至三千五百元。屈指一算,即使四十三個劏房租金為三千元,一個月租金收入近十三萬元,若只作商場用途,一個月的租金收入只八萬元。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劏房豪宅價 170呎月租6200

Post by samuel »

記者放蛇往灣仔軒尼詩大樓參觀出租套房,900呎單位分成4獨立房(上圖),每個房間有獨立電錶,而每度電1.4元,貴過港燈。
記者放蛇往灣仔軒尼詩大樓參觀出租套房,900呎單位分成4獨立房(上圖),每個房間有獨立電錶,而每度電1.4元,貴過港燈。
T20110623LC01BP.jpg (16.02 KiB) Viewed 25570 times
劏房豪宅價 170呎月租6200

「無殼族」上車難、租屋亦難,面對租金漲不停,他們轉戰租金較便宜的套房,但市區套房愈劏愈細、呎租卻愈來愈貴,44年舊樓套房呎租達38元,超越了「名門」和「君臨天下」等豪宅價。

作為住過套房的過來人,80後社區幹事王浩賢認為,劏房業主正在測試租客的底綫:「平少少租、可以再劏細少少,租客原來又接受到,業主就是看中這樣獨特的市場需求,套房可以愈劏愈細,最緊要唔貴!」

蝸居難求,套房不再只是草根階層之選,已45年樓齡的天后國泰大廈,便有單位改裝套房,專吸港島上班族,標榜鄰近維園,170平方呎包一間房和一個廁所,月租要6,200元,相等於呎價36.5元,水電另計。

44年樓呎租38 逼近凱旋門
「中上環均有月租3,000至4,000元的套房,但間隔始終不好,港島區要企理的起碼要5,000至6,000元,所以不少人現都選佐敦,中環返工也只是幾個站!」地產代理林先生推介佐敦寶來大廈,120呎套房月租4,200元,他說,很多中環白領和城大學生都租住。

然而,以呎價計,這個較細的九龍套房,呎租已達35元,幾近媲美九龍豪宅君臨天下的平均呎租(見表)。林先生還說,業主認為即使樓價回落,但始終面對通脹,故只簽租約1年,以保留加租權利。

呎租更貴的,還有鰂魚涌44年樓齡的惠利大廈,一個100平方呎只有天井窗單位,月租3,800元(呎租38元),逼近凱旋門租價。
27歲的王浩賢,當年港大畢業後投身社區工作,專責市區重建問題,夜間探訪街坊,亦經常要在家工作,為方便,以4,100元在旺角租住一個150平方呎板間房,內有開放式廚房,尚算企理。

但以呎租計,該套房一點也不便宜:「問題是當你付出人工的4至5成,是住這樣的環境,並不是合理的比例,這現象並不健康!」他擔心隨着發展商不斷收購重建,將來連唐樓和劏房也會消失。

平一點再細一點 有求有供
阿賢早前已離開套房行列,他認為,套房有很獨特的market niche,有些人不想月租7,000元,花一半人工在租金,寧租5,000元,當有便宜一點的可能也接受:「業主就是在測試港人的居住底綫,便宜一點,又再細一點,有求就有供!」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基層住屋未解決 津貼搬遷為哪般

Post by samuel »

基層住屋未解決 津貼搬遷為哪般

港府當初敲鑼打鼓成立關愛基金,沒想到這個關愛基金如今竟淪為專為港府補鑊的百搭基金,資助清貧學生遊學靠它,向新移民派錢也靠它,津貼劏房住戶搬遷還是靠它。

關愛基金轄下福利小組建議,向接獲政府遷拆令的工廈或私樓劏房住戶發放搬遷津貼,暫定與社會福利署向綜援戶發放的金額相若,預料超過六千人受惠。向經濟困難的劏房住戶伸出援手,本來無可厚非,問題是,他們可以搬到哪裏呢?

歸根究柢,香港之所以有大量市民居住於環境惡劣的劏房,根本原因在於當局的房屋以及人口政策失當,這些根本的問題不解決,津貼劏房住戶搬遷又有甚麼用呢?事實上,樓價不斷飆升,租金水漲船高,包括新移民在內的不少基層家庭上公屋無望,又付不起私樓昂貴租金,劏房成為他們沒有選擇中的選擇,即使獲得搬遷津貼,恐怕也只能由這個劏房搬到另一個劏房。當局只顧取締非法劏房,卻沒有同時解決這批居民的安置問題,對於劏房住戶而言,搬遷津貼實乃「迫遷津貼」。

從一滴水可以看穿整個世界,本港劏房問題長年無法解決,不但反映房屋政策上的錯失,更暴露港府全無人口政策可言。眾所周知,每年皆有數萬名內地人持單程證來港,對本地人口結構造成極大影響,由於這些新移民不少是低學歷、低技術人士,難免為香港帶來就業、房屋、醫療、教育及福利等負擔,引發種種社會問題。

其實每年來港新移民的數量基本固定,只要當局有適當的規劃,制訂完善的人口政策,問題完全可以解決。尤其是在本地出生率低落的今日,當局為新移民提供適當支援,幫助他們融入社會,既可成為勞動市場的生力軍,更可有效紓緩人口老化。令人難以理解的是,當局○三年已展開人口政策研究,惟至今仍在空談階段,完全無所作為。

人口政策至今仍在紙上談兵,新移民問題長期沒法解決,香港又要面對內地孕婦爭相來港產子的問題。以每年數萬人速度遞增的「港產內地嬰」,日後一旦大量回流本港,勢必對各個政策範疇帶來沉重壓力。而最令人頭痛的是,到底有多少「港產內地嬰」會回流香港、何時回流,根本沒有人知道,當局也只能靠估而已。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香港的人口結構日益複雜,存在許多不可預測的因素,為人口政策帶來極大挑戰。如果當局不能未雨綢繆,在就業、房屋、醫療、教育及福利等方面作出應變之策,將來勢必後悔莫及。

令人遺憾的是,夕陽政府得過且過,根本無心制訂長遠人口政策,面對錯綜複雜的社會問題,他們只好藥石亂投,以類似津貼劏房住戶搬遷這種小恩小惠來虛應故事,敷衍民意。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地為民用才能福為民開

Post by samuel »

地為民用才能福為民開

千呼萬喚始出來。曾蔭權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宣布復建居屋,表面上是回應了凝聚了一段日子的民意壓力。

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用了差不多四分之一的篇幅闡述其房屋政策,這明顯是施政報告的「重中之重」,表面上有眾多新猷,似是會較徹底地推出一套新的房屋政策。

可是,這種表面感覺跟深入分析施政報告後的結論並不一樣。投資者目光如炬,施政報告發表後,地產股並沒有受到衝擊。當一眾中等收入人士引頸以待居屋的「幸運大抽獎」和公眾爭議居屋補地價的公平問題時,高樓價、高地價這個涉及經濟、社會、民生的問題,並不見得會在可見的將來消失。

能否適切地解剖及確認問題的本質,是解決問題的前提。特區政府目前把土地房屋問題簡化為市民「上車難」的問題,復建居屋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真正問題遠比上述所描繪的複雜和影響深遠。我們試想想,政府新居屋政策的目標資助人士是月入低於3萬元的家庭。其實月入3萬元的家庭的收入已經高於社會中位數,這樣收入的家庭還需要政府資助置業,這個社會不是有病嗎?

很多曾經置業的中產階級家庭會分享一個感受,就是其自置物業是主要的資產。他們都會為樓價步步高陞而高興,但我們試想想,不少人從物業資產升值所得,遠超他們辛勤工作幾十年所能賺到的收入,這個社會的病不是很嚴重嗎?

香港不單是住宅樓價貴,商業樓宇租金也貴。不少中小企業在高租金的壓力下打拼。如果他們有能力買下自己租用以經營業務的物業,把物業賣掉或者把物業放租比艱苦經營賺的錢更多!這個社會不是病入膏肓嗎?

相對於問題的嚴重性,5000居屋單位只是有如一塊膠布,略為止痛而已。何第一批居屋單位預計只有2500個,要等到2016至2017年才能推出。相對於70多萬於出租公屋居住、和30多萬租住私人樓宇的家庭,這是杯水車薪。

上世紀港英管治年代,每年推出的居屋單位達到1.5萬個,與由現在到2021年政府準備興建的1.7萬個居屋單位相差不遠。未來10年仍然存在的「上車難」的問題可以想見。

如果我們有一個健康的私人房屋市場,並沒有需要政府大量資助市民置業。所以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除了提出復建居屋外,亦提出增加土地供應。施政報告提出確保供應的土地每年平均提供約4萬個各類住宅單位,估計是包括1.5萬個出租公屋單位、5000個新居屋單位和2萬個私人樓宇單位。

4萬個單位相對於現在雖然是一個進步,但相對於董建華出任特首之初所提出的8.5萬個單位相去甚遠!

很多人怪罪董建華的「八萬五」政策推倒當年樓市,這對他有點冤枉。回歸前,彭定康政府已經初定香港一年應該建設8萬個單位的目標。當年樓市崩潰主要是亞洲金融風暴造成。

誠然,以目前香港社會經濟狀,我們未必需要每年興建8.5萬個房屋單位,但4萬個又是依據什麼決定的呢?前面提及彭定康年代政府所定的8萬個建屋目標,是長遠房屋策略的一部分,而該策略是經過社會公開和廣泛的討論而制訂。現今既沒有策略,也沒有公開的公眾討論和論據。政策質素往往取決於政策的制訂過程。近年政府政策經常引起爭議,除了因為公眾政治參與的期望和水平提升之外,政府的政策質素下降,形成逆向發展,是政策矛盾張力大增的原因之一。

既無長遠房屋策略

政策制訂也乏論證

施政報告除了談及房屋政策外,亦提及希望發展東九龍為第二個核心商業區,以減少中區高質素商業樓宇供應不足的壓力。顯然香港不單是沒有足夠的住宅土地供應,也沒有足夠的商業土地供應。

其實何止商業土地供應不足!我們的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也沒有足夠土地供應。簡單而言,香港不單需要新的房屋政策,也需要新的土地政策。

地少人多,是政府經常用來辯解香港土地供應不足的原因。但同樣是地少人多的新加坡,為什麼住房問題沒有香港那麼嚴重?而人均居住面積在香港之上呢?

關鍵是﹕地為民用,才能福為民開。在香港,地不是為民所用。近日流行「地產霸權」的口號,比較煽情和簡單化。更客觀一點,香港的結構性社經問題可能就是因為存在一個強大的「政府與地產財團利益共同體」,就如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形容上世紀50年代時的美國經濟,其實是由一個「國防部加有關工業的利益共同體」所把持。

香港實行低稅制,一般勞動人口是低工資,而社會穩定,是因為有全民醫療、大量出租公屋、9年(將會是12年)免費教育、雖然有限但總算有用的社會保障安全網。這個有如奇蹟的景象,依靠的就是高樓價、高地價。

通過樓宇(住宅加商業),政府從市民身上得到大量收入﹕賣地、樓宇買賣印花稅、物業稅、差餉、地租。這一筆龐大收入令政府財政穩健,亦減輕了大財團和高收入人士的稅務壓力。這些受惠的人當然大力鼓吹低稅制。除了出租公屋居民外,其他大部分都是「房奴」,為政府和地產財團貢獻大比例的收入,然後盼望自己擁有的物業升值帶來財富。本來大多數市民在這個問題上應該與政府和地產財團有矛盾,但結果變成利益糾結在一起,只希望樓價升,不願見樓價跌!

平情而論,今日的這個局面並非特區政府造成,是由1970年代中後期製造業開始從香港消失後30多年間所形成的一個頑疾。但倘若我們不想辦法解決這個頑疾,則它只會惡化。否則今年施政報告內的所謂房策新猷,最多只能治標,而且還要等若干年!

現時的疑似特首候選人可以隨便說說增建多少公屋單位,但他們有勇氣、有能力去處理「政府與地產財團利益共同體」這個問題嗎?他們能夠做到地為民用、福為民開嗎?

盧子健 公共事務顧問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只得劏房千萬間 天下寒士俱悲顏

Post by samuel »

只得劏房千萬間 天下寒士俱悲顏

花園街四級大火釀成香港回歸以來最慘重的人命傷亡悲劇,事後揭發被焚燒的唐樓內劏房林立,七個單位被劏成二十多伙,部分劏房更阻礙後樓梯,懷疑是造成逃難者走避不及的原因。面對群情激憤,當局例牌賊後興兵,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聲稱要在六個月內加碼巡查劏房大廈,有排檔的舊樓優先,並會修例授權當局入屋執法云云。

類似的話語,人們耳熟能詳。去年紅磡舊樓倒塌殺人,當局聲稱要打擊劏房;不久馬頭圍道唐樓劏房失火,造成四屍五命,當局重申要加緊巡查劏房,並會修改法例,賦予執法人員入室巡查的權力。然而,聽其言更應觀其行,別看當局說得煞有介事,一副亡羊補牢的架式,其實是風頭火勢之下應付民意的把戲,事過境遷,就會拋之腦後,直至再一次發生災難。夕陽政府來日無多,高官紛紛等收工,所謂加強巡查劏房,無非自說自話。

事實上,當局愈是聲稱打擊劏房,劏房愈是增加,如今四處開花,遍及港九新界。據保守估計,目前至少有十萬人居於危機四伏的劏房、板間房或籠屋。面對無家可歸的花園街劏房災民,曾蔭權大說風涼話,叫他們申請公屋,這與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並無二致。

有頭髮誰都不願做瘌痢,如果可申請公屋,誰會選擇入住危險如棺材而租金堪比豪宅的劏房呢?眾所周知,不少劏房客是居港未滿七年的新移民,不符合申請公屋資格。而在計分制之下,非長者單身人士想上樓可謂難於上青天。當局聲稱合資格申請人輪候三年可以入住公屋,實際上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由於僧多粥少,很多人抱怨等了四、五年都輪不到。

最尷尬的莫過於夾心階層,收入超過申請公屋的上限,但買不起私人樓,也租不起私人樓,被迫在劏房棲身。本來,購買居屋是他們的一條出路,可惜港府目光短淺,多年前停建居屋,令公屋與私人樓之間的樓梯斷裂,對近年樓價狂飆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雖然港府早前決定復建居屋,但復建需時且數量有限,無異杯水車薪。有人形容,將來能抽中居屋好比中六合彩,除了少數幸運兒,大多數無殼蝸牛不得不繼續在環境惡劣的劏房、板間房或籠屋棲身,惶惶不可終日。

一場大火,燒出港府房屋政策徹底失敗之真相。有需求,就有市場,劏房之風愈刮愈猛,既是政策失當、房屋供應短缺的明證,亦是貧富懸殊的縮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對港人來說仍然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曾蔭權早前揚言香港窮人沒有無瓦遮頭的問題,這根本是文過飾非,混淆視聽。

我雖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死傷枕藉的花園街奪命大火,是港府施政無能一手造成,「劏房」只是替罪的羔羊而已。如果港府無法解決房屋供應短缺問題,劏房只會愈建愈多,火災、塌樓悲劇將沒完沒了。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Re: 屋署人員破門入劏房屋 看香港高樓價政策

Post by samuel »

吳志森﹕殺人兇手 不是排檔 是土地房屋政策

花園街四級火,9死30多人傷。火頭起自兩邊排檔,懷疑有縱火成分。輿論焦點,集中討論花園街密密麻麻的排檔,由面積、高度,到朝桁晚拆,沸沸揚揚。

沒錯,花園街實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例如排檔向外延伸,貨物堆積,通道狹窄,人流擠擁。排檔貼得太密,簷篷相連,與民居靠得太近,阻塞走火通道,排檔頂部甚至高達一樓,發生火警,向上蔓延……在在反映花園街排檔需要整頓。

排檔攤販也是受害者

但是,傷亡慘重的大火,全是花園街的排檔造成的嗎?整頓排檔秩序,一切就萬事大吉,慘劇就不會重演嗎?每有慘案,無論是傳媒還是政客,都會把事情簡單化,用手指向別人,尋找代罪羔羊,再來一輪口水,然後不了了之。千夫所指的排檔攤販,在今次慘案中也是受害者,由受害者來承擔所有人命責任,公平嗎?

花園街是典型舊區,跟全港舊區一樣,也是遍佈房。月前,發生火警造成4屍5命10多人傷的馬頭圍,樓下沒有排檔,但樓上卻房林立,也是因為房造成逃生困難,傷亡慘重。可見,火警慘劇的罪魁禍首,並非排檔,而是房。

擅改間隔,把單位開,封死逃生門,妨礙走火,再加上缺乏管理,後樓梯雜物堆積,成為死亡陷阱,樓宇日久失修,亂搭電線,漏電造成火災,老舊樓宇變成人間煉獄。發展局林鄭月娥局長到花園街災場視察,也證實房問題嚴重,誓要加強打擊,嚴厲執法。

房既是樓宇安全問題,更是近年土地房屋政策徹底失敗的見證。上世紀50至70、80年代,大量同胞逃難南來,為求有瓦遮頭,山邊木屋遍地開花。雨季颱風山泥傾瀉,旱天火災付諸一炬,一年365天,過提心吊膽、朝不保夕的生活。

木屋問題日漸失控,人命損失也愈見嚴重,殖民政府一方面截龍,一方面取締,一方面加快興建公屋,十多廿年間,山邊木屋幾乎絕,基層市民的居住問題,基本解決。

房是上了樓的山邊木屋

今天,物價飛升,收入停滯,基層市民無法承受高昂的私樓租金,一級一級的向下流動,最後只能住進僅可負擔的房。需求日增,房有價,如雨後春筍,今天的房,其實只是上了樓的山邊木屋,同樣會火燭,同樣會倒塌,也同樣是陷阱處處,危機四伏,因為沒有「影響市容」,眼不見為乾淨而已。

曾蔭權到醫院探望花園街火警傷者,其中是一位吸入濃煙不適的社工,也是房住客。社工質問特首:「幾時解決房問題?」曾先生顧左右言他:「你有冇申請公屋?」社工回敬:「你知唔知申請公屋收入規定嚴格到連阿媽都養唔起?」又嚴詞質問:「係咪要人一世住房?」無法回應,曾特首當然黑面離開。

大火慘劇,核心原因,是徹底失敗的土地房屋政策,用排檔來轉移視線,不正視,慘劇將不斷重演。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政府企中間

Post by samuel »

政府企中間

「官商勾結」這個詞語,以前也存在,當時並沒有叫得很響亮,不過,近幾年卻成了城中最流行的語言,其中當然有政治炒作的成分,然而就算中間有一半甚至大半炒作,總要有個底、有個基礎,才可以炒上去。

正如昨天本欄分析,特區政府整個房屋政策完全是傾側一面。前布政司鍾逸傑甚至認為,現時的特區政府根本沒有房屋政策,任由地產商為所欲為。

政府要有執政權威,就一定要站在中間,也就是從香港的整體利益出發,不能站在某一個界別或團體之內。尤其是利益出現尖銳對立時,政府一旦被人覺得不是站在中間,而只是為某一個階層鞏固其利益,那麼在政治上會處於孤立。

因此,要消除各界對官商勾結、地產霸權的指控,政府必須給予整個社會清晰的訊息:某一個界別的利益不能凌駕於其他階層和界別,是以當樓價還是在歷史高位徘徊時,財政司司長就不應急急表態,否則底牌便會完全給人看穿,再一次加強市民已經存在的樓市只能升、不能跌,一跌政府就出手的觀念,那如何解釋政府不是和商界勾結也無用。

房屋問題是香港目前最尖銳的矛盾。不要說財富愈趨集中,就算居住質素,目前也是比以前倒退。現時劏房流行,其實就是基層市民為了面對不斷上升的樓價和租金,無可奈何的應對辦法。故此,政府的政策不應是如何設法杜絕劏房,而是盡快提供更多土地及房屋供應。只要能夠紓解嚴重的供求失衡,樓價和租金下調到合理的水平,劏房就不禁自絕。

張志剛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Re: 屋署人員破門入劏房屋 看香港高樓價政策

Post by samuel »

板間房住戶可獲八千元津貼 (12:43)


關愛基金督導委員會今早開會,通過向沒有領取綜援而居住環境惡劣人士,發放一筆過津貼。

政務司長林瑞麟在督導委員會後宣布有關計劃,以支持居住在位、板間房及露宿者,如他們沒有領取綜援及沒有物業,可獲發放一次性津貼。一人家庭獲發放3000元,兩人家庭6000元,三人或以上家庭8000元。他估計可以惠及1.3萬戶,共約3萬人,涉及金額9000萬元。

關愛基金又決定津貼30年樓齡以上舊樓的業主立案法團註冊,改善防火設施和買第三者保險等,估計有4000幢樓合資格,資助上限3年,最多2萬元。

至於現時為清貧家庭小學生提供在校午膳津貼的一次性資助,將會納入恒常計劃,2013年起由教育局負責。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