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Post by editorial »

古代女子偷情後的12種結局
作者:佚名

從祝英台到杜十娘,從白素貞到魚玄機……這一個個歷史上耳熟能詳的名字,是古代女子追求自由愛情的勇敢代表。一個女子能自主的愛自己想愛的人,放在今日充 其量不過可以稱作是敢愛敢恨的女子,但在當日,卻都落的個偷情的下場。概因幾千年中女人從來都是男性的附屬物品,不可能有自己主宰自己人生的權利,所以要 想愛,只能偷。

偷的好倒也罷了,幸福一世,也不枉擔當個偷情的惡名,若是偷的不好,這一生,也只能是那首《釵頭鳳》了——錯,錯,錯。
今天,她們與情人的故事將帶給我們怎樣的視覺衝擊?不管是非對錯也好,嬉笑怒駡也罷,就讓我們逐個看過來吧。

祝英台

梁祝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最淒美的愛情故事,因為它不是墓穴陰森森地合上,故事就帶著凜冽之氣地結束,它化了蝶,象徵著高尚的愛情掙脫封建主義牢籠,以另外的方法獲得自由,雙宿雙飛去。這個開放式的尾巴使整個故事變得抒情而唯美,無限開拓了想像空間。

整個梁祝的故事,其實是祝英台一人在獨撐,而梁山伯更像是芭蕾舞中的男伴,起的是烘托作用。要麼是祝英台演技太好,要麼是梁山伯實在遲鈍。三年來,對於祝 英台的性別從不懷疑,十八裡相送時,祝英台的種種借物喻人,都像是對牛彈琴,搞不好,梁山伯還以為祝英台有斷袖之癖。

其實馬文才也很委屈,他連面都沒露,就成了第三者,在他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妻子竟跳進了別人的墳墓,叫他怎麼不鬱悶。
梁祝這樣的悲劇是肯定不會再有了,現在的女子有了更多的自由,求學的,工作的,婚嫁的,想要嫁給男子,也沒有封建主義這座大山壓著,而父母的權威性也淪落為參考意見。可我們這些祝英台真的如願以償嫁給了梁山伯,卻蒼涼地發現,其實梁兄不過如此。

關盼盼

關盼盼原是徐州名妓,後被徐州守帥張愔納為妾氏。白居易遠遊徐州,張愔設宴款待他,席間,還讓寵妾關盼盼歌舞助興,白居易大為讚賞關盼盼才藝,寫下了“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一詩。

兩年後張愔病逝,姬妾們作猢猻散,只有關盼盼難忘恩情,移居舊宅燕子樓,矢志守節,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一晃,十年過去了。
白居易聽聞了關盼盼守節一事,認為她既已堅持這麼久,何不索性以死殉夫,留下貞節烈婦的名聲,成就千古美談呢。於是提筆作詩,托人轉交關盼盼——黃金不惜買娥眉,揀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

關盼盼看到這首詩,立刻大哭一場。她之所以不死,是唯恐別人誤會張愔自私,讓愛妾殉身,反辱沒了張愔名聲,所以苛延殘喘,偷生了這些年,而白居易竟以詩作諷,逼她殉夫,怎不悲憤性情貞烈的關盼盼在十天后絕食身亡。

關盼盼也是死于扼殺過阮玲玉的那四個字——人言可畏。隨著時代的發展,女人已經越來越不懼流言襲擊,比如璩美鳳、木子美。

紅拂

僅有一雙妙目是不夠的,須得像紅拂那樣,目光如矩,一抬眼就能識辨庸才與英雄。紅拂,隋末唐初的奇女子,出身風塵,卻身居一品誥命,這般的直上青雲,恐怕泱泱數千年,只有她一人做到了。

當然,紅拂的美麗也功不可沒,如果不是美女,深更半夜去敲陌生男子的門,他怎麼肯冒著被楊素追殺的風險收留?如果不是美女,大丈夫虯髯客怎麼會驚豔一場,以致於不能自拔,還對李靖愛屋及烏?

一個女人,既美麗又聰明仍然不夠,像柳如是,那麼的人秀於群,還是不得善終。她也曾像紅拂那樣大膽追求真愛,走到錢謙益面前去。從某種程度上說,嫁人,就是嫁給了一種命運。
一個有智慧的美女,如果不想下半輩子太淒涼,那麼,她的最大任務就是找到那棵樹。

步非煙

唐朝美人也不盡是豐滿型,也有步非煙這樣輕盈纖弱的,步非煙工於音律,精通琵琶,更敲得一手好築,堪稱當時一絕。
步非煙由父母作主,嫁給了河南府功曹參軍武公業。武公業身為武將,虎背熊腰,性情驃悍。與心思細膩的步非煙完全是兩種人,根本無從溝通。故而,步非煙經常鬱鬱。

有一日,她在院中賞花,神情蕭索,柳眉微蹙,正好被隔壁舞劍時騰躍而起的趙象瞥見,趙象年方二十,長相俊秀,正在家裡攻讀科舉課業——他的朗朗讀書聲,也曾掠過步非煙的心波,使她佇足牆下,凝神細聽。

驚鴻一瞥後,趙象再不能忘記步非煙,他重金買通武家的守門人,懇求轉達渴慕之情。守門人讓自己的妻子去試探步非煙口風。趙步兩人經僕人之手,對詩數首,定了情分。終於,機會來了,武公業在公府值宿,趙象逾牆而過,自此之後,武公業不在家過夜,趙象便與步非煙歡會。

就這麼過了兩年,事情再也瞞不住了,風聲傳到了武公業的耳中,他拷打守門人妻子,逼她道出始末。強壓怒火,佯稱值宿,伏於牆下,于二更時分抓住了趙象一片 衣角,趙象本人跌回自家院落。武公業沖回房內,對正在梳妝打扮的步非煙怒吼,步非煙見事情敗露,淡淡說了句,生既相愛,死亦何恨。武公業揚起馬鞭,活活打 死了步非煙。最後,以暴疾而亡的名義葬了她。
整整兩年,作為一個男人,滿足于這樣的偷情之中,無所作為,甚至連私奔的念頭都沒有,私奔是要付出代價的。
他不知,那女子淡定從容,不置一辯,任憑毒打,始終不開口求饒,承擔了這場孽情所有的悲哀與不幸,她用自己的生命贖了罪。

霍小玉
霍小玉是唐朝的歌舞伎,那年,十六歲,喜歡上了李益的詩,李益狀元及弟,正在等待官職。長安城中,才子佳人初初邂逅,一見鍾情,說不盡的纏綿,道不盡的繾綣。

而後李益負心,霍小玉將死,長安城人人皆知,有一黃衫客,路見不平,將李益架到了霍小玉門口。霍小玉抱病起身,潑酒在地,以示覆水難收,然後,說出了那句淒厲的詛咒——我死之後,必成厲鬼,使君妻妾,終日不安。
歷來棄婦總是悄無聲息的死,比如蘇小小,崔鶯鶯,就算杜十娘,也不過是抱了一大堆金銀珠寶自尋短見,不曾想過要報復誰。
霍小玉不是,她以命相酬,但絕不自認倒楣,善罷干休。亦沒有像三流小說那樣,見到情郎來了,迴光返照之際,頭上籠一層聖潔的光,原宥他的背叛,體恤他的難 處,十指交握,約定來生再聚,淒美地死去——比如張國榮最後一部電影《異度空間》,正是女鬼念及舊情,放棄了索命。
原諒,這麼一個高尚偉大的詞,不是那麼廉價的,比如《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一書中,有原諒,也有永不原諒,這與自尊有關。

杜十娘

杜十娘是一個美麗而工于心計的女人,不然,無法在七年“貨腰”生涯中悄然積下如此鉅資。她本來就是京中名妓,怎樣騙男人是她的拿手好戲,當她有本錢從良 時,將終身託付給了老實人李甲,可偏偏就是這個怯懦無能的男人,給了她最狠的一刀。在孫富的幾句浮言下,就客串了人販子,把剛剛獲取自由的她,重新推向火 坑。

這是她平生最看錯的一個人,也是最致命的。這場怒沉百寶箱的悲劇,本可以避免,只消她打開箱子,李甲的嘴臉馬上會轉變。可是她沒有,她選擇了玉石俱焚的結局,因為心碎,因為絕望,不想再活了。

杜十娘曾經如此接近過幸福,她計畫浮居蘇杭,逍遙度日,她什麼都有了,金錢,自由,青春,愛情——只可惜,她的愛情是假像。面對李甲的背叛與殘忍,已不願抗爭,洞悉了人性的醜陋與自私,曾經步步為營小心謹慎的杜十娘選擇了死亡。

遇人不淑是女人最大的不幸,而識人不明更是主動犯下的錯。無論時代怎麼進步,女人依然會看錯人,選錯郎,因為,戀愛中的女人是瞎子。

綠珠
一直以來,晉代的梁綠珠都得到了很高的評價。

石崇為她得罪了孫秀,四面楚歌之際,她縱身一躍,以酬石崇。這樣的貞烈,連士大夫也不一定能做到,比如洪承疇、錢謙益。

綠珠是白州人,石崇去越南出 差途中,帶回了她,身價明珠十斛,擅吹笛。彼時石崇已是微微發福的中年人了,當然,他也非碌碌之輩,二十多歲就當上縣令,在荊州做刺史時,瞅准機會,靠劫 掠富商而暴發。從此過上了揮霍糜爛的生活,天天開PARTY,縱情聲色,結交權貴,是上流社會的中堅分子。但後來,石崇的靠山陸續倒了,而敵人司馬倫卻掌 握了實權。在那麼關鍵的時候,司馬倫的心腹孫秀反復索要綠珠,石崇仍然堅拒。

整個故事裡,最無辜的就是綠珠本人,她什麼也沒有做過,只是天生麗質,天姿聰穎,隨石崇來到長安,死心踏地伺奉主人。她是一隻金穀園裡的籠中鳥,沒有自 由,連死都是石崇所暗示的。他們都說,這是以死報答石崇之恩,有什麼恩呢?享了幾年福,然後香消玉殞,倒不如在白州無拘無束,嫁一個人,過平靜安穩的日 子。

嫁與富貴權勢,不一定是幸事,比如戴安娜王妃。

白素貞
故事發生了蘇杭,西湖,斷橋,煙雨。百年修得同船渡,然後,以一柄傘延續了邂逅,再然後,做了人間夫妻。

白素貞的夢想很簡單,只不過是做一個尋常的人,她本是妖,如果努力,是有可能修煉成仙的。成仙,是多少妖精夢寐以求的事,但白素貞對許仙一見鍾情,竟摒棄了光明大道委身做人。

但最終素貞死在心愛男人的手裡,現出原形時,兀自昂頭看著許仙——是什麼樣的眼神呢?在這樁傳奇裡,雷峰塔起先只是法海令人搬磚運石所砌,後來,許仙化緣,砌成七層寶塔,將白素貞永鎮塔底。

不過是愛一個人,卻被他親自修理。曾對他百依百順,溫柔體貼,一心做他賢淑的妻,在其他版本裡,甚至懷了身孕,白素貞的付出是勇往直前的,便為他冒犯天條 又如何?可許仙,猶豫,驚慌,防範,最後終於要躲避了,也許並不能一味指責許仙,換作任何男人,都不能明知是妖,仍恩愛如常。比如《聊齋》裡那些書生與 妖,相愛一場,但從來就沒有結局,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只可視作午夜豔遇,天亮說分手。

除非愛得很深,很深,深到不忌諱非我族類,深到無論你是什麼都一樣,深到恨不得我亦是妖,與你共背了罪。妖不知道,想得到一個男人的真心,是多麼困難,縱然給了他全世界,他還是會嫌你出身不好。

那一日,在斷橋,白素貞選錯了人,或者說,錯的是她自己,她沒有妖的決絕,竟有人的癡纏。

魚玄機

魚玄機,字幼微,晚唐女詩人,出身寒微,十六歲嫁與李億為妾,為其原配裴氏所不容,只得入咸宜觀修行。

李億攜裴氏轉赴揚州任官後,魚玄機在牆上貼一紙公告,魚玄機詩文候教。從此大開豔幟,鹹宜觀車水馬龍,她本人從棄婦變成了蕩婦,過上了半娼式的生活。

魚玄機在詩的名義下,結交權貴名士,如溫庭筠、李郢,豔名遠播,但命運隨即出現悲劇性的轉變,她懷疑侍婢綠翹與情夫陳韙私通,笞殺綠翹,埋于後院的紫藤花下。在某個夏夜,有人發現蒼蠅聚於花下浮土,暗召官衙勘查,事情敗露,二十四歲的魚玄機亦被處死。

女詩人不過廖廖幾位,而手染血跡以身試法的只有魚玄機。是什麼使一位曾飽受正室欺淩的弱女子,變成對侍婢痛下殺手的悍婦,是什麼使才貌雙全的魚玄機,一瞬間血脈賁張,理智全失?

遭受了個人生活的種種不幸,魚玄機性情中的惡已經被激發,她殘忍,狂暴,壓抑——誠然,開門納客,看上去更自由,但女人真正想要的,絕不是頻換舞伴的自由。她不甘心長伴孤燈,無聲無息地過,於是,走上煙花路。

魚玄機短短一生並沒有很好的愛情,李億已老,且懼內,裴氏虐待魚玄機時,他並沒有挺身佑護,魚玄機甚至無法在丈夫的羽翼下,做一個面目模糊的女人——像大多數妾氏那樣。

女人,特別是魚玄機這樣美麗且聰明的,一旦感情受挫,難免會偏激,乖戾,對生命充滿了憎惡,這是極端的自暴自棄,也是帶有自毀性質的怨恨,一經觸碰,便轉化成騰騰的殺氣。

王寶釧

女人能有幾個十八年呢,最好的時光怎麼過的呢?王寶釧,唐代的著名牌坊,被男權社會用虛無的光環,藉以掩飾自私與卑劣。
隱隱有一種聲音在浮現——女人要像王寶釧那樣,十八年保持同樣的姿勢,一定會有苦盡甘來的那一天。

王寶釧的結局是傳統式的大團圓,與薜平貴夫妻相認,和代戰公主共事一夫,簡直就是千古美談——可惜,十八天后,王寶釧死了,沒能將這種虛偽的美滿進行得更為天長地久。

而這十八天的榮華富貴,對薜平貴來說,是卸下了良心上的一個枷鎖,如果他還有良心的話。他們都說,王寶釧掙脫了封建牢籠,反抗家長權威,追求自由愛情,可 歌又可泣。我覺得,歌就不必了,泣倒是必然的。怎麼不哭呢,以為自己找到了良人,卻誤了終生,他確實成了氣候,但不屬於她,她犧牲了自己,到頭來,不過是 場夢。

她的死,絕對不是願望得償後的含笑合眼,而是,發現自己堅守的信仰可笑地碎了。
現在,仍然有留守女士的悲劇,贈了錢財送情郎去他國求學,一年半載後,那邊捎話來,對不起,我有了新歡,你不必再等。
時代果然在進步,至少通訊的便利,使女人等待的時間再不用十八年那麼久了。

鶯鶯

寫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一名句的是才子元稹。

我要說的是以元稹為原型的《鶯鶯傳》,與王實甫改寫的才子佳人大團圓的喜劇不同,這是一出元稹始亂終棄的悲劇,更讓人不齒的是,元稹還在文章裡為自己開脫。他說鶯鶯是尤物,不禍害自己,定禍害別人。我只有克服自己的感情,跟她斷絕關係。

鶯鶯並沒有挽救自己註定成灰的愛情,她知道自己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不該抱枕而去,以至再不能光明正大做人妻,但她沒有露出恨意,甚至去信,囑元稹好好生活,不用牽掛她。

這是一種悲涼的清醒,她願賭服輸,另嫁他人,終身不再見張生,她看著自己的愛情成了廢墟,掩埋了這些,淡出了。倒是元稹還很無恥地追憶著,因為這個女子沒有糾纏他,很安靜地走開了。有一些類似于張愛玲對胡蘭成的態度。
無論是封建社會的唐朝,還是西元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同居對於女子始終弊大於益,除非一開始就不想要結果,否則,最好還是不要在沒有任何保障的情況下,與一個男子演繹現代版西廂記。

芸娘
將《浮生六記》譯成英文版的林語堂說,芸娘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

芸娘姓陳,夫君沈複,字三白。芸娘自幼喪父,擅女紅,全家生計都憑她一雙巧手。生性聰穎,自學詩文,亦能寫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這種句子來。削肩長頸,瘦不露骨,牙齒有微瑕,更有纏綿之態——沈複說的,估計是情人眼裡的西施。

沈複是一個寒士,做過幕僚,經過商,會一些風花雪月的東西,寫寫詩,賞賞畫,還有愛花癖。封建社會向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真有什麼伉儷情深,也屬於瞎貓逮著死老鼠的僥倖,而且,就算一見鍾情,也會有《孔雀東南飛》這樣的慘劇。

芸娘因為女扮男裝隨夫君出遊,失去了公婆的歡心,乃至於鬧到分家,其實就是逐出家門。好在夫妻感情甚篤,于苦中作樂,依然和和美美,竟然沒有應了貧賤夫妻百事哀的套路。
芸娘之所以為人稱道,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她實在太大度了,也不知中了什麼邪,絞盡腦汁想給沈複納一個妾,而且要求還很高,美而有韻。
在兩人生活水準只是溫飽的情況下,芸娘竟主動考慮沈複的其他需求,縱然沈複謝絕,她依然微笑著物色。

聽聞名妓溫冷香,便拉沈複去看,結果認為冷香已老,其女憨園正中她意,送了個翡翠釧給憨園,後來憨園給有權有勢者奪去,芸娘便大病一場,最後,竟死了。

越聽越覺得不對勁,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強烈要求夫君納妾的正室,而且她看上去極為真誠,即使沒有錢,也寧缺勿濫。是對自己與沈複的感情太有信心,不怕失寵,還是因為太愛沈複,恨不得將天下最好的東西都拿來給他?

無論是唐朝寧死不讓丈夫納妾的房玄齡老婆,還是寫下《白頭吟》的卓文君——聞君有二意,故來相決絕。譯成口語就是你如果討小老婆,我們就玩完。
對比這些態度強硬的原配,再看溫柔的芸娘,怎不叫男人怦然心動神往之。但芸娘始終是一個奇特的個案,或者說,她的愛已經超脫了男歡女愛的狹窄桎梏,到了那種你好我也好的高尚境界。

芸娘的情操其實是不真實的,愛,說到底不能與人分享,允許我陰暗地猜測一把,這類似於一種強迫症,我就是要找個比我好的女子,看看你會不會變心——僅僅是考驗。

芸娘要替夫君納妾,是一種姿態,還是確有其心,值得商榷,總之,男人還是不要對女人的胸襟抱有太多幻想。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Post by editorial »

岳飛被陷害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靖康之變”之後,北宋徽、欽二帝囚于金國,後老死五國城,致死不得返回故土,宋欽宗之子康王趙括在二帝被囚之後,于南京應天府(既今河南商丘)登基,也就是宋高宗,史稱為南宋。岳飛也就是南宋初期的名將,與當時的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稱為南宋“中興四將”。

  岳飛已經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其被秦檜陷害的歷史也是不可置疑的事實。秦檜是謀害岳飛的罪魁禍首,但是,我認為害死嶽飛的不止秦檜一黨,昏庸無能的宋高祖難辭其咎,乃至起到根本的作用!

  宋高祖雖然是南宋的開國之君,然其本人卻胸無大志,昏庸不堪,從即位之日起,所念的不是中興事業,不是收復河北失地,迎歸二帝,以雪靖康之恥。 而是一味的貪圖眼前享受,偏安于臨安。這也就造成了其內心最深處對於“外交”的態度—主和不主站,儘管曾在趙鼎、張浚在相位時持抵制過“議和”。高宗在位 時期,忠臣多餘奸臣,主站派多於主和派,而主和派奸相秦檜在位期間的權利和寵倖程度遠遠大於主戰派當權時期,這就造成了嶽飛的冤案的大背景。

  南宋初期,主和派與主戰派的紛爭從來沒有停止過,而其間常常處於“平衡”狀態,此消彼長,相互更替,但到了秦檜當權期間,主和派權傾朝野,失去平衡,失去平衡的後果就是主戰派的一方被陷害,被罷黜,而嶽飛就是典型的代表。

  以上就是岳飛被陷害的一個政治背景,但是,難道僅僅是由於政治的分歧而致使嶽飛被害嗎?答案是否定的,在其背後有其嶽飛的個人因素和秦檜的私人因素。

  秦檜初期也算做一個有良知的官,當靖康元年,金兵進攻當時的宋朝京都(即今天的開封),以威逼迫宋廷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秦檜當時就直言 割鎮不可,後來在和金“談判”中始終不變節。後來,徽、欽二帝被俘後,秦檜也一塊被俘,就是在被俘期間,金人暗裡結好秦檜(據說,秦檜夫人王氏與金撻懶勾 結,這不得而知),以成功在南宋安插“和議”漢奸,而秦檜也慢慢變質,一意主和,成為金權貴的走狗,這也許是人民恨秦檜入骨的根本原因(因政治鬥爭而迫害 忠臣,不止秦檜一人,可是,人們對秦檜的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秦檜自金歸來,為了能順利登上相位,實現陰謀,並沒有表明心跡,表面上站在主戰派的一方,迷惑了李浚,以外秦檜可用,借著這跟竹竿爬上了頂峰。 在羽翼豐滿以後,秦檜便露出了狐狸尾巴,一反前態,成為“堅定的主和派”。而當時的高宗昏庸無能,只求苟安,所以,秦檜得到高宗的信任,權利日漲,乃至後 來高宗認識到秦檜的奸後,因憚其權而不敢輕易拂檜之意。

 秦檜掌權以後,開始部羅黨羽,陷害功臣。時值嶽飛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又奏捷朱仙鎮,金兀術聞飛色變,金虜膽寒,匡扶中原指日可待。此事惹怒了 一意主和的秦檜,加上岳飛以前向高宗呈遞主戰的奏疏,秦檜視眼中釘,肉中刺,決心除掉嶽飛。奏捷朱仙鎮後,秦檜便慫恿昏庸無能的宋高宗下十二道金牌促令嶽 飛班師。嶽飛收到十二道命令後,不得不班師,泣曰“十年之功,毀於一旦”。嶽飛班師以後,就像虎落平陽,任秦檜陷害。南宋功臣張俊也暗裡忌憚嶽飛的赫赫戰 功,暗結秦檜,在二賊的陷害下,最終給嶽飛按上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

岳飛下獄以後,不斷有人為嶽飛伸冤,秦檜怕夜長夢多,苦思害嶽飛之法,據說,是在其毒如蛇蠍的夫人王氏的指點下,暗下殺手,害死岳飛於“風波亭”。

  在秦檜當權後,“和議”已成為不可遏止的潮流,南宋名將韓世忠看到了這點,選擇了放權退隱,與其夫人梁夫人(梁紅玉)回家鄉,閉門不談軍事,躲 過厄運而逍遙終生。所以,有人說岳飛忠勇有餘而智不足,沒有看清形式而一意孤行與趨勢抗爭。我卻不這樣認為,嶽飛一生“精忠報國”,誓規複失地,中興宋 氏,為此目標,他可以放棄生命,如果讓他選擇退避而屈節,我相信這比殺了他更殘酷。

  害岳飛者秦檜也,然不是昏庸無能的宋高宗一味苟安而主和,秦檜敢暗下殺手嗎?岳飛被陷害宋高宗並沒有嚴懲秦檜,以此可見宋高宗之心!南宋初期, 有名將韓世忠、岳飛、劉錡、吳介、吳璘、劉子羽等等,如果趙括能奮勇抗金,未必會失地稱臣,即使規複失地,一統金、西夏、高麗尚未可知。嗚呼哀哉!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Post by editorial »

項羽之與劉邦和蔣介石之與毛澤東的相似之處

毛澤東和蔣介石作為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兩位顯赫一時的人物,與 2000年前的劉邦、項羽做番比較,我們不難發現:前後兩者之間竟驚人的相似。

毛澤東和劉邦的相似之處:

1、投身“革命”的基礎相似:毛澤東與劉邦出生農民家庭,少年即胸懷大志,參加"革命"工作可謂是白手起家。
2、 用人上又有相似之處:毛澤東和劉邦知人善任,劉邦能打敗項羽依仗的是民心和手下三員得力幹將:蕭何,韓信,張良;而毛澤東之所以能戰勝蔣介石者靠的也是民心和手下的三員得力助手:周恩來,朱德,劉少奇。
3、劉邦和毛澤東都知道民心的重要性:劉邦攻進咸陽,為籠絡民心,約法三章,得到了關中父老的支持;毛澤東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進行土地改革和土地革命,使軍愛民民擁軍。
4、都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劉邦以關中為自己的根據地,毛澤東先是以井岡山為中心建立起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長征後又建立起陝甘寧根據地。
5、兩人都有著“鴻門宴”的經歷:鴻門宴,指在西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新豐鎮鴻門堡村)舉行的一次宴會,參與者包括當時兩支抗秦軍的領袖項羽及劉邦。鴻門宴上,雖不乏美酒佳餚,但卻暗藏殺機,項羽的亞父范增,一直主張殺掉劉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項羽發令,但項羽卻猶豫不決,默然不應。範增召項莊舞劍為酒宴助興,趁機殺掉劉邦,項伯為保護劉邦,也拔劍起舞,掩護了劉邦,在危急關頭,劉邦部下樊噲帶劍擁盾闖入軍門,怒目直視項羽,項羽見此人氣度不凡,只好問來者為何人,當得知為劉邦的參乘時,即命賜酒,樊噲立而飲之,項羽命賜豬腿後,又問能再飲酒嗎,樊噲說,臣死且不避,一杯酒還有什麼值得推辭的。樊噲還乘機說了一通劉邦的好話,項羽無言以對,劉邦乘機一走了之。 毛澤東和蔣介石相會于重慶,這個被我黨當時很多人稱為鴻門宴的歷史時刻,蔣介石居然一改往日被人家叫做政治流氓的痕跡,相當遵守諾言的送毛澤東平安返回延安,可是,蔣的這一次難得的寬宏和他歷次的狹隘一樣大錯特錯了(這是指的站在國*民*黨黨天下的角度上看)。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假如蔣介石利用種種手段暗害毛澤東並且得逞的話,中國的歷史無疑會重寫。

6、作為勝利者的劉邦和毛澤東也有相似之處:劉邦後來的表現實在讓人難以和早些年那個揮刀斬蛇的草莽英雄相比,他先是北伐匈奴被困白登,後是縱容呂後亂誅功臣。令人感到悲哀的是一代偉人毛澤東在其他方面依舊走了劉邦的覆轍。毛的得力助手劉少奇像韓信一樣受辱而死,周恩來像蕭何一樣在夾縫中求生存,朱德象張良一樣被長久打入冷宮,棄之不用。此三人的命運尚且如此,其他開國功臣的境況自不待言。而毛澤東的夫人江青更像呂後一樣擅權朝政,枉害忠良,將好端端的中華大地搞得烏煙瘴氣。但劉邦依舊是劉邦,毛澤東也依舊是毛澤東,兩人都意識到了後黨的危害,於是在臨終前做了一件十分重要的決定:劉邦將軍權交與周勃,毛澤東將軍權交給了葉劍英!軍權未落入後党使得後來周勃能夠從容安漢,將漢文帝扶上帝位。而葉劍英同樣是依靠軍權翦除後黨“四人幫”,助鄧小平再度出山。這樣的結局于國幸甚!周勃安漢為文景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葉劍英翦除“四人幫”更是保障了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事業能夠順利進行!兩者的相似不得不讓後人思索,而毛澤東和劉邦的知人之明也再次得到了驗證。

7、兩人奉行的外交政策也有驚人的相似:在內憂外患嚴重的情況下,劉邦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毛澤東對蘇聯實行一邊倒政策。這些政策都是在國力不如人的情況下實行的無奈之舉。不過這些政策對經濟恢復和政權鞏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項羽和蔣介石的相似之處
1、項羽和蔣介石都有一定的靠山和基礎。項羽依靠的是其叔父項梁。而蔣介石是依靠的孫中山。
2、項羽和蔣介石不會用人或用人不當。項羽不會利用人材,韓信投奔項羽以後,用韓信的話說“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最後逼得韓信投靠了劉邦。范增的確是個人才,但在項羽這裡卻是難盡其才,最後被迫離開。蔣介石手下可謂人才濟濟,但他心胸狹隘,生性多疑,不愛能人,不敬賢才,任人唯親,用人而疑,大材小用,重才輕用。致使自己在很短的時間內被毛澤東打敗。
3、項羽和蔣介石都曾盛極一時,但都失去了機會。兩人都曾短暫的統一了中國,可惜的是兩人又都沒有抓住時機將自己的對手斬盡殺絕。項羽有著“鴻門宴”的失策,蔣介石同樣有著“重慶談判”的失算;而他們的對手劉邦和毛澤東卻抓住了機會,在三年的戰爭中將對方徹底打垮。

項羽之與劉邦和蔣介石之與毛澤東的相似

登上歷史舞臺前的歷程相似:劉邦和項羽是在反抗暴秦的農民起義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毛澤東和蔣介石亦是在推翻腐朽滿清王朝的鬥爭中鍛煉發展自己。如果說劉邦和項羽走上豪傑之路的啟蒙者是陳勝,那麼毛澤東和蔣介石走上革命道路的導師便是太平天國的洪秀全!後來劉邦和項羽在項梁的直接領導下率領義軍和秦軍直接作戰,在推翻秦王朝的過程中都立下汗馬功勞;而毛澤東和蔣介石更是追隨孫中山先生北伐,數次和北洋軍浴血沙場。更為湊巧的是項梁死後,項羽接替項梁指揮義軍,並且開始和劉邦不和;而毛澤東和蔣介石的反目成仇恰恰也是在孫中山先生病逝,蔣介石獲取了國民革命軍的指揮權後!

“革命工作”的歷程又非常相似:都是先合作,再分裂。劉邦和項羽楚漢聯合抗秦,然後為了爭奪皇位進行了楚漢戰爭。毛澤東和蔣介石也先是進行了第一次合作,反帝反封,開展國民大革命。後來分裂,進行了長達十年的內戰。隨著日本的侵略加深,兩者又進行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共同抗日。打敗日本後又進行了第二次內戰——解放戰爭。劉邦和毛澤東做為勝利者,項羽和蔣介石做為失敗者,永遠被定格在中國的歷史上。看到這我們不能不感慨歷史的神奇,將這一切安排的這麼相似。但歷史畢竟是歷史,他不可能一成不變總是一副面孔。項羽失敗後不渡烏江,上演了一幕英雄悲劇,為後人千古傳誦;而蔣介石卻少了這麼一股英雄之氣,他逃到一處海島,望大陸興歎,了卻殘生。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Post by editorial »

 中國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陳真和霍元甲這些人


最早有史料記載的武林宗師名叫勃鞮,又叫寺人披。此人是春秋時期晉國人,一身武功深不可測,兩次單槍匹馬刺殺公子重耳,逼得重耳的團隊不得不兩次流亡海外。

  要說最牛的武林宗師,則非宋太祖趙匡胤莫屬。趙匡胤獨創太祖長拳和盤龍棍法,一時無敵,《水滸傳》這樣寫道:一條杆棒等身齊,打四百座軍州都姓趙。就這樣套盤龍棍法打下了天下,還有誰?其實,武松也是武林宗師,武松戳腳也是武林中的一大絕學。

  此後,諸如張三豐、陳王庭、楊露禪等人,都是一代宗師。

  正是:江山代有宗師出,各領風騷五百年。

  轉眼間,1840來到。英國人的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也宣告武林宗師走向沒落。

  太平天國運動給了中國武林一個最後的展示機會,也給他們一個心灰意冷的打擊。當美國人華爾和英國人戈登率領的洋槍隊登場之後,武林高手們發現,這幫根本不懂功夫的洋鬼子,憑藉著幾把長槍,就把太平天國的隊伍打得稀裡嘩啦。

 拳頭再硬,沒有刀槍硬;刀槍再快,沒有子彈快。

  清朝末年,生靈塗炭,天下大亂。
  所謂亂世出英雄,換了前朝,這就是武林宗師揚名立萬,建立功業的大好時機。然而,在熱兵器來臨之際,武林宗師們在亂世之中沒有建功立業,反而成為了悲劇。

  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誼,字子斌,祖籍河北滄州。因他拜李鳳崗為師,排行第五,人稱“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純熟,德義高尚,故人人尊稱他為“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北漂到了北京,一把大刀鎮住了各路英豪,一時成為京師名俠,武林宗師。

  大刀王五那把“青龍偃月大刀”重一百多斤,別人拿都拿不動,他舞起來虎虎生風。有人說“五爺神力,超過了關公關老爺。”王五一定謙虛地說:“不是關老爺使不了一百斤的大刀,是怕馬受不了。”

  大刀王五人品高尚,還憂國憂民。大刀王五與戊戌變法的譚嗣同情同兄弟,戊戌變法失敗後曾經圖謀營救譚嗣同,並幾次要暗殺殺害譚嗣同的清朝高官剛毅。
  大刀王五開設了著名的“順源鏢局”和“父武義學”武館,要幫助國人健身強體,抵禦外辱。後來的武林宗師們紛紛開設武館,都是效法大刀王五。
  “義和團”運動開始,大刀王五積極投身。然而不久,八國聯軍入侵,義和團神水靈咒紛紛失靈,所謂刀槍不入擋不住子彈。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倉皇逃往承德避暑山莊。鬼子進城,漢奸帶路。於是,鬼子與漢奸包圍了順源鏢局。一場戰鬥開始了。
  大刀王五手持一百多斤大刀,揮舞著沖向鬼子。“啪。”一聲槍響,大刀王五就覺得膝蓋一軟,雙手拄著大刀,單腿跪在了地上,低頭看,腿上在流血。“啪。”兩聲槍響,大刀王五就覺得肚子一熱,肚子在流血。“鬼子們,我操……”話沒說完,第三聲槍響。“倉琅琅。”青龍偃月刀掉在了地上,發出一陣聲響。

  一代宗師,就這樣離開了人間。
  生得偉大,死得淒涼。

  當年王五在北京頗有威信,眾人贈有“德容感化”和“義重解驂”兩塊匾額,掛在門的東西兩側,後來院裡的人搭建房屋,匾被取下來當了床板。門前原來有個軒豁空場,高高飄揚著源順鏢局的杏黃大旗,現在已經被公廁占了大半個地方。而王五那把一百多斤重的“青龍偃月大刀”一直保存到1958年,最終未能逃脫“大躍進”的熔爐,變成了鐵水,現在不知道在哪裡腐爛。

  話說回頭。當年漢奸們割下了大刀王五的人頭,懸掛在北京城城牆上。一代宗師,落得如此悲慘下場,人們無不扼腕歎息,卻無人敢為英雄收屍。終於,幾天之後,在一個黢黑的夜晚,一個身影躥上了城牆,輕輕摘下大刀王五的人頭,然後跳下城牆,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此人是誰?
  此人是另一個成名的宗師。

 霍元甲。
  大力士霍元甲
  說到霍元甲,難免想起當年紅遍大家南北的港產電視劇《霍元甲》。

  “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睜開眼吧,小心看吧,哪個願臣虜自認?因為畏縮與忍讓,人家驕氣日盛。開口叫吧,高聲叫吧,這裡是全國皆兵……”這歌聲,至今令人感動。
  霍元甲,天津靜海人,獨創“迷蹤拳”,當過鏢師,當過搬運工。在藥店幹活期間,他能挑動千斤藥材,力推兩個大青石碌碡,人們送給他一個綽號:“霍大力士”。直到1909年,41歲的霍元甲才由農勁蓀介紹來上海,到由陳公哲、陳鐵生所創辦“精武體操會”中主教武術。
  霍元甲的英雄事蹟廣為流傳,不過真實的故事要失色很多。
  霍元甲拳打俄國大力士的傳說其實只是個故事,1901年,有個叫斯其凡洛夫的俄國大力士來到天津戲園表演,他聲稱:“打遍中國無敵手,讓東亞病夫們見識見識,開開眼界。”霍元甲於是前去約戰,到約定比武那天,斯其凡洛夫臨陣求饒,霍元甲讓他登報認錯,結果斯其凡洛夫第二天就離開了天津。

  同樣,霍元甲拳打英國大力士也只是個傳說,我們還是來看看故事。1909年,英國大力士奧彼音在上海擺下擂臺,譏諷中國人是“東亞病夫”,上海民眾十分不滿,但又無人敢應戰。實際上,奧彼音就是一個英國馬戲團的演員而已,根本不是大力士。霍元甲剛到上海,當即挑戰奧彼音,並約期在張園公開比賽。但到了比賽時間,雜耍演員奧彼音哪裡敢應戰?早已經逃之夭夭。

  兩大傳奇,都是故事。而故事則是真的故事。
  霍元甲的名聲讓日本武士不服,1910年9月,在上海的日本柔道會挑選了十幾名高手,找霍元甲較量。霍先讓他的徒弟劉振聲上場,連勝對方5人。日本領隊非常惱火,點名與霍元甲較量,結果被霍元甲打得骨斷筋折,只好認輸。

  這一戰,讓中國人士氣大振,可是日本人要下毒手了。比賽之後日本人設宴招待霍元甲,席間聽聞霍元甲患有嗆咳症,就介紹一名叫秋野的日本醫生為霍元甲治病。霍元甲毫無懷疑之心,欣然接受。誰知這病越治越嚴重,不到10天,一代宗師霍元甲就長逝于上海精武體育會。

  事後,霍元甲的徒弟和朋友們拿著霍元甲每日吃的藥去化驗,才知是一瓶慢性爛肺藥。原來,著了日本人的道兒。在《霍元甲》電視劇裡,這款毒藥有名為“東瀛大補丸”。
  1989年修建霍元甲陵園時,對霍元甲遺骨進行化驗,證實是被毒死的。
  一代宗師,就這樣被日本醫生輕輕地放倒了。

  生得偉大,死得窩囊。
 有傳說霍元甲被日本人下毒藥害死之後,他的愛徒陳真替他報仇。其實,陳真只是個傳說,連故事都沒有,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陳真這個人。
  孫中山先生對霍元甲將迷蹤拳公之於世的高風亮節非常贊許,親筆寫下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贈送給精武體育會。其實,農勁蓀就是同盟會員,在日本與孫中山相識,他將霍元甲介紹到上海,就是準備讓霍元甲加入同盟會,為孫中山保駕護航。

  孫中山與一代宗師霍元甲擦肩而過,但是,他的身邊早已經有一位一代宗師。

  這個人是誰?杜心武。

  “南北大俠”杜心武
  杜心武,本名杜心五,湖南慈利人。少年時,杜心武在峨眉山從武當道人徐清虛學藝,並研討少林功夫,集武當、少林之精粹,創造出“動靜無始,變化無端,虛虛實實,自然而然”之自然門功夫。
  杜心武所學極雜,武功高強,於是北漂到北京去幹鏢師,後來又當了清宮護衛,也就是武俠小說裡常說的“大內高手”。不過杜心武對於給皇帝看家很不甘心,這個時候認識了湖南老鄉宋教仁。

  “兄弟,你這一身功夫,幹點革命事業吧。”宋教仁勸說他,杜心武慨然允諾。於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日語學習,杜心武辭去了大內高手的公務員職務,毅然東渡到了日本,他的新工作依然是安全事務,不過這次保衛的人恰好是皇帝最想抓的人——孫中山先生。

  在日本,杜心武當了孫中山的貼身保鏢,當時,清朝政府經常派遣大內高手前往日本暗殺孫中山,結果都被杜心武這個前大內高手挫敗。辛亥革命成功,結果卻被袁世凱篡奪了勝利果實,杜心武十分失望。而宋教仁被暗殺,杜心武心灰意冷,從此歸隱江湖。
  杜心武無心功名,也無心江湖地位。可是,無心插柳柳成陰。

  四川武術界有一個實力派人物叫藍伯熙,綽號“南俠”,後來杜心武的弟子萬籟聲擊敗了他,於是為師父把“南俠”的綽號給搶過來了。當時還有一個北俠劉百川,因為萬籟聲上門擊敗了他的弟子楊澄甫,劉百川前來問罪,萬籟聲不能抵擋,最後是杜心武出馬,擊敗了劉百川。

  “老杜,我服你,這個北俠也給你吧,你就是南北大俠。”劉百川輸得口服心服,把自己的綽號也給讓出來了。
  就這樣,杜心武成了“南北大俠”。
  杜心武一直活到1954年,臨去世前一天,請了諸多好友到長沙天心閣,告訴大家:“明天我就要走了,今天再給大家露幾手。”第二天,杜心武無疾而終。
  身為一代宗師,而能善終者,杜心武真是宗師中的宗師了。
  生得偉大,死得輕鬆。
  清末的一代宗師,雖然悲摧了一些,卻好在當時正在抵禦外敵,推翻滿清,還能有理想有方向,為正義事業獻身,雖死猶榮。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Post by editorial »


華佗能為關羽刮骨療傷為何不能為曹操治病?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神醫華佗共有兩次出場,當關雲長在襄陽之戰時為魏軍毒箭所中時,華佗不請自來,在觀察了關羽的傷口後,他說:毒已至骨,需用刀刮骨。關羽回答:任汝醫治。於是,華佗開始在血流盈盆中挖肉刮骨,悉悉有聲,旁邊的人看得目瞪口呆,掩面失色;而關羽卻是神態自若,雖然汗流如注卻依然大口喝酒大塊吃肉,談笑奕棋至華佗手術完畢,華佗也果真是手到病除。為此,關羽很高興地送給了華佗百兩黃金的“大紅包”,華佗卻堅決不收,於是留下了“華佗手術不收禮”的千古美談。

  如果說上一次出場頗有幾分“浪漫”,那麼華佗的另一次出場卻顯得有幾分“悲壯”。那是在三國演義中的著名白臉曹操患頭痛風疾之時,深知華佗醫術不俗的曹操星夜請他入診。華佗在瞭解了病情後說:病根在腦袋,需先飲麻肺湯,然後用利斧劈開頭顱,取出風涎,方可除根。曹操聽罷大怒,認為是華佗要加害於他,遂急令拿下,囚禁追拷,一代名醫冤死獄中。殺了華佗後,曹操的病勢愈重,無人能治,遂一命歸西。

  華佗與關羽、曹操之間的關係,事實上也就是醫患之間的關係,與關羽的醫患關係是建立在一定的坦誠相待的基礎之上的,醫生竭盡所能的救助,而病人則全心全力的配合,這樣,治療就得到了最佳的效果。這其中一方面是患者對醫生的尊重與信任,另一方面也是醫生對患者的負責與照顧。

  可同樣是醫患關係,華佗與曹操之間卻仿佛隔著一座大山。華佗的大膽提案在今天看來也的確有驚世駭俗之處,更何況疑心多多的曹操,選擇對了治療方法,但選錯了治療手段,讓華佗的處境非常微妙。當然,以現代醫學心理學角度分析,曹操屬於偏執型人格障礙,此類人疑心重,主觀性強,過分敏感,不願信任別人。而作為醫生的華佗本應循循善誘,對這樣的病人加以合適的心理引導,並說明其認知上的誤期,可是他卻偏偏在當面前說出了曹操擔心多疑的弱點並以關雲長作比:“大王曾聞關公中毒箭,傷其右臂,某刮骨療毒,關公略無懼色;今大王小可之疾,何多疑焉”?

  於是,曹操對華佗妙手回春的軼事奇聞的期許一下變成了震怒,並從開始的將信將疑變成了最後的“汝必與關公情熟,乘此機會,欲報仇耳”!於是痛下殺手,自身也與治病的良機交臂而過。而華佗因為與病人無法得到良好的溝通,又拿不出令曹操信服的診斷依據和資料,也是最終釀成悲劇的緣由。關於華佗之死,也有專家考證說其絕非是如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說的那樣,是要為曹操做開顱手術而為曹操懷疑要謀害自己,終於不幸蒙難。據說,歷史上華佗對自己的醫生身份,一直是耿耿於懷的。史曰其:“然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醫生,在史書上歸入《方技傳》,絕無可能單列一傳,從這個上面也可窺知一二。所以,華佗時刻在尋找走上仕途的機會。

  華佗的機會到來是因為魏王曹操患有頭痛病,後來尤甚。華佗醫術出名,曹操遂“使佗專視”,華佗成為了曹操的“御醫”,華佗看了曹操的病情後表示這個病一時難以治好,需要假以時日方可。在為曹操治療的過程中,華佗便開始故意拖延進程,並又藉口“當得家書,方欲暫還耳。”乃歸家。而到家以後,又假辭以妻子生病,數次逾期不歸。究其本意,乃是意圖要脅曹操,謀取官職。

  曹操屢次手書招呼,又敕令郡縣發遣,但華佗卻始終我行我素,直到謊言被揭穿,下獄。

  從這段考證來看,作為一個醫生,把為病人治病當作一個走上仕途的手段而故意拖延並以此為要脅,華佗此舉實在是有損醫德,是可稱為無良醫生。醫學和醫術本身具有極強的道德屬性,《論語•子路》中指出“人無恒,不可作巫醫。”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恒心厚德,就不可以做醫生。由此可見,醫患關係是一種“複雜”的社會關係,既是一種具有較強道德價值的“信託”關係,又是一種具有特殊性法律意義的“契約”關係。而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醫德的重要以及良好的溝通都應該是醫患關係中必不可少的中要條件,從華佗的遭遇中,我們也可看出醫患關係不僅要求醫生有過人的醫術,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人際關係協調能力,這樣才能保證患者的滿意,得到患者的信任、配合與支援都是醫療糾紛中的關鍵點,而患者對醫生的理解、接納與合作更是減少雙方隔閡的關鍵。

  所以,在我們不停探討體制與改革在醫患關係中產生的作用之時,不妨先靜下心來想想人的因素……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Post by editorial »

33_130220134854_1.jpg
33_130220134854_1.jpg (23.55 KiB) Viewed 9647 times
李宗仁評價蔣介石:使權謀、用詐術天下第一


中國有幾年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歷史,而權術則是在這個母體中培育出的怪胎。它出自於正門,卻被指認為歪門邪道;它在政事官場被廣為運用,上自君王下至微臣,屢屢使用,不斷翻新,卻遭辱駡、鞭笞,對其嗤之以鼻者包括以權術為器,成就大業者。就這樣,權術在叫駡聲、鞭笞聲中積累、發展,形成怪異神秘的權術文化。

  蔣介石也是鄙視權術的,他在日記中寫道:“政治使人過狗一般的生活……道德何在,友誼何在?”他在這裡說的所謂政治,其實就是指的權術。然而,自他立志幹一番大事業之日起,就同權術結下不解之緣,從追隨陳其美派人暗殺陶漢章,初試牛刀,到在政壇運用權術得心應手,成就“霸業”,在運用權術上比歷代政治權謀大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有人說他是“中國詭道集大成者”,還有人稱他是“中國的拿破崙”。還是與他在權力角逐中,長期廝殺的李宗仁說得更貼切,他說:“蔣介石統兵、治政的本領均極低能,但使用權謀、運用詐術則天下第一。

權術是政治權力的伴隨物,是為以權力為中心的政治目標服務的。青年時代的蔣介石,是一個既有革命志向,又有個人野心的熱血青年,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運用權術方面曾初試牛刀。隨著政治環境的變化,權力的增大,個人野心膨脹,權術與之形影不離,是他攫取最高權力,鞏固最高統治地位的一把利器。

  按照父輩的期望,蔣介石應該通過科舉,獲取功名走上仕途之路,或者經商謀求發達。可是蔣介石卻到日本學習軍事,做出了對自己的前途具有決定性影響的選擇。

  事例:
  浙東地區,人傑地靈,自古以來就享有“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美譽。出生在這裡的蔣介石,自然而然地受到這種人文環境的影響。

  按一般的歷史經驗對自己的孩子的預期,家裡父輩更希望他金榜題名,用功名光宗耀祖。年少的他或許隱約地感悟到長輩的心願,這可以從他將自己的名字蔣尚清改為蔣介石一事中揣摩出來。根據《易經》豫卦的六二爻辭:“介於石,不終日,貞吉。”《彖》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這爻辭彖辭的意思是:心志操守,堅如磐石,不終日沉迷於享樂,是最吉利的。原因是因為居中得正。蔣介石的名字採用這一卦的美好意境,再配上上述最有利的六二爻辭,表明了父輩對他寄予的厚望。

  然而,最能為蔣介石仕途創造物質條件的父親卻在他9歲時離開人間,這一重任留給母親王采玉,儘管家境由盛轉衰,但王氏含辛茹苦,節衣縮食,讓他到私墊就讀,期望能獲取功名,在仕途上能發達起來。

  蔣介石並沒有循著家長設計的人生軌跡堅持走下去,而是由學文改為習武。自古以來,行武群體受人鄙視,有“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之說。蔣介石為什麼會不愛“功名”愛武裝呢?促使這一志向確定的原因有多方面,第一,性格使然。少年時代的蔣介石,天資聰慧,又調皮好強。村裡的男孩們常常聚集在一起,舞刀弄槍,玩“打仗”遊戲,他總是自封將領,指揮雙方或一方作戰,孩子們有時被戰鬥得衣破鞋丟,手傷頭破,號哭而歸,家長們便上門告狀問罪。初入私墊時,蔣不服先生管教。一次,老先生要用戒尺打他手心,他馬上倒地撒潑耍賴。因其自小頑皮,鄉里人便在他雅名“瑞元”尾後帶上“無賴”二字。從軍同他的秉性比較對路。

  第二,求取功名無門,只得另辟他徑。他本想走科舉獲取功名之路,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他赴寧波趕考。但這次應考使他決意放棄這一志向,主要動因是名落孫山,通過文功獲取功名無望。

更深層的原因是,開始隱約感悟到社會的新趨向。他第一次到寧波、第一次參加科舉,目睹科舉的腐敗黑暗,感到痛心和憤怒。並且這次科舉也使他的眼界開闊了許多,在寧波,他聽到廢科舉、興學校的議論;發現那些熟讀聖賢書的學子在試辦新學堂,而且開始教授從西方傳入的數理化課程;聽說保守的慈禧太后也讓李鴻章搞“洋務運動”,與外國人頻繁來往。這些在他心中掀起了層層波瀾。

  回家之後,他考慮再三,決定去奉化縣城的鳳麓學堂接受新學教育。他的母親雖然覺得功名無望,但希望兒子做生意,振興家業,便對蔣說:“到寧波學生意吧。我去求你琴鳳舅舅幫忙,他在寧波做生意。”蔣介石回絕道:“孩兒立志要幹一番大事業。做商人再吃香,也得看別人的顏色行事,我絕不做生意!”這樣,王氏在徵求蔣妻毛福梅的意見後,只好同意了兒子的意願,蔣介石在毛氏的支持下到鳳麓學堂求學。然而,鳳麓學堂也只是一所半新半舊的學校,新瓶裝舊酒,雖然也開設了一點英文、算術之類的課程,但主要還是《禮記》《周禮》等陳舊的東西;教師多是迂腐守舊之徒,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同學們推舉蔣介石向校方交涉,增加新學內容,他在陳述理由時,“盛氣趨前,情態激烈”,激怒了校方,聲言要扭送官府查辦。蔣介石憤然退學。

  後經舅父孫琴鳳的介紹,他被送到寧波箭金學堂。在箭金學堂讀書期間,博學的顧清廉老師,教學生們讀周秦諸子、《孫子兵法》、《說文解字》,講世界大勢,鼓勵學生出洋留學,使蔣第一次知道當時中國有一個革命的孫中山先生。顧還將自己一部心愛的經過一番圈點的《曾文正公集》贈給蔣介石。這是一部對蔣介石來說堪稱《聖經》的書,蔣對曾崇拜有加,視曾國藩為“做人楷模”。

  第三,尚武社會新風的影響。在清末民初的社會大動盪的年代,隨著以士為首的國民社會的解體,長期處於邊緣地帶的軍人群體,漸漸走向政治的中心。開始出現好男兒投筆從戎的風尚,人們把眼光紛紛投向那些原來根本不注意的軍事學堂或者法政學校,以便從那裡找到發展的門徑。同時,留學日本也蔚然成風。他的老師顧清廉鼓勵學生們出國學習軍事,說:“青年欲大成求新,當出國留學異邦。”一直渴望能出人頭地的蔣介石,似乎也從這裡看到了自己的前程。

  1906年春,他乘船東渡日本求學,因沒有朝廷公派文書未能如願。回國後,考入了全國陸軍速成學堂(即保定軍官學校的前身)學習。第二年,由於在學堂表現出色,加上自己有意爭取,經過考試被公派去日本軍校留學。這對於他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遇,於是他緊緊地把握,不顧母親和妻子的反對和阻撓,再次東渡扶桑追求新的希望。在日本先是就讀日本士官預備學校――掁武學校。1910年畢業以後,他被分配到日本駐新瀉縣高田市野炮兵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佩二等兵軍銜,後升為上等兵,也稱士官候補生。當兵期間,平常很少說話,沒有什麼可以引人注意的事情。不過讓他和普通的兵一樣,派去掃馬房的時候,他的臉上現出難為情的神色。由於軍隊裡的軍紀關係,一切都是遵照長官的明令,不得不服從。

在日本學習軍事和當兵實習,使他對治軍有所感悟,認為“一國軍隊如果做到精強戰力,就要有三個要素:絕對服從命令;軍隊官兵要有中心信仰;軍隊為士兵最優良的職業學校。”

  評析:
  少年蔣介石沒有因循長輩為其設計的通過獲取功名走仕途發達之路的人生軌跡,而是棄文習武。促成他做出這樣選擇既有外部環境的影響,又有自身因素使然。其確定人生目標追求是最大特點,就是勇於摒棄舊俗,大膽接受新風。戊戌變法後,科舉制度雖然依舊進行,但已是日薄西山,弊端重重。蔣介石到寧波第一次參加科舉,目睹科舉的腐敗黑暗,感到痛心和憤怒。同時,他開始隱約感悟到社會的新趨向,即宣導學習西方文明的新學,以及長期處於邊緣地帶的軍人群體,漸漸走向政治的中心,尚武精神成為一種時尚,並潛意識地把自己人生目標追求,同這種新的社會風氣聯繫起來。

  留學日本已蔚然成風。他的老師顧清廉鼓勵學生們出國學習軍事,老師的點撥固然很重要,但如果他對新風視而不見,墨守成規的話,那麼他是不會回應的。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正是因為他內心有一種吸納新風的衝動,所以老師的號召在他的內心產生震撼,一直渴望能出人頭地的蔣介石,似乎也從這裡看到了自己的前程。於是,做了棄文習武,東渡扶桑的抉擇。

  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蔣介石到日本求學的道路並不平坦,隻身到日本因沒有清政府的推薦公函,無功而返。但他並沒有放棄,而是回國投考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刻苦學習,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同時積極向校方爭取,終於如願以償。

  棄文習武,東渡扶桑,對於蔣介石來說,是人生旅程和政治生涯中具有決定意義的第一個座標,從此他的前途命運與槍桿子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他依仗槍桿子發跡得勢,取得榮耀和輝煌,攫取軍權、黨權、政權,直到坐上權力的最高寶座。然而,這一決定命運的選擇,也使他染上致命的弱點:尚武精神使他過於迷信槍桿子,在執掌全國政權後,仍堅信槍桿子萬能,奉行強權政治,而根本不願真正吸納民主新政,逆潮流而動,槍桿子最終無法挽救其政權覆滅的命運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Post by editorial »

 項羽簡介 探索西楚霸王項羽之死 解讀項羽之死
2013-2-20

導讀:關於項羽之死,項羽為何不渡烏江、自刎而亡?這是千古以來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

  項羽簡介:項籍(前232-前202),姓項,名籍,字羽,秦末重要的反秦領袖之一,秦亡後自封西楚霸王。漢族,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中國古代起義軍領袖,著名軍事家、中國軍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中國史上最強武將。是力能舉鼎氣壓萬夫的蓋世豪傑。號西楚霸王。大澤鄉起義不久,項羽在江東斬郡守後崛起,舉兵反秦。率軍入關中,以五諸侯滅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冊封十八諸侯,大政皆由羽出,號為“霸王”,權同皇帝。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他的出現,為中國的歷史掀起了一場風雲,寫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話。

  一種說法認為霸王故里就在當今新沂馬陵山鎮。
 項羽,西楚霸王項羽簡介
  國家:大楚
  爵位:霸王、魯公
  諡號:西楚霸王(稱王時亦自號西楚霸王)
  身份:名將之後---義軍首領(前209-前207)---諸侯上將軍(前207-前206)---西楚霸王(前206-前202)
  身高:據《史記》記載,身高八尺有餘,漢書記載為八尺二寸,合今1。8942米
  父名:項超(項燕的大兒子)
  叔父:項梁(和項超是兄弟關係)
  寵妾:虞姬
  座騎:烏騅馬
  兵器:楚戟(演義為虎頭盤龍戟)
  鎧甲:烏金甲

  中國史書上記載項羽目有重瞳。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有六個人:倉頡、虞舜、項羽、呂光、魚俱羅、李煜。倉頡是造字聖人;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三皇五帝之一;呂光是十六國時期後涼國王;魚俱羅是隋朝名將;李煜是著名詞人,文學家;項羽則是曠古絕今的“霸王”。

項羽和虞姬:西楚霸王項羽愛姬

虞姬是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虞姬不僅長得美麗,虞姬的舞姿也是楚楚動人,還有她的劍,也同樣揮舞得輕盈如水。

  虞姬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姬,相傳容顏傾城,才藝並重,舞姿美豔。虞姬常隨項羽出征。楚漢相爭後期,項羽趨於敗局,於西元前202年,被漢軍圍困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南),兵少糧盡,夜聞四面楚歌,哀大勢已去,面對虞姬,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史稱《垓下歌》。

  此際,這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歎。隨侍在側的虞姬,愴然拔劍起舞,並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自刎,以斷項羽後顧之私情,激項羽奮戰之鬥志,希冀勝利突圍,由此上演了一場“霸王別姬”的美麗神話。死後的虞姬被葬於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城東15華里、303省道南側有虞姬墳。

  後來清朝有位詩人以虞姬的口吻作詩一首:“君王意氣盡江東,賤妾何堪入漢宮;碧血化為江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虞姬如此大義凜然、忠於愛情,人民至今傳頌不已。更也有近代詞人喋血讚揚虞姬的詩詞:“良辰美景奈何天,英雄末路美人怨。也持吳越薄鋼刃,香魂血濺烏江岸。”表現了虞姬忠烈的性格。

  她的故事,在歷史的長河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虞姬,這個美麗的名字,將是我們心目中不朽的傳奇。
 一、少年英雄,志在天下
  楚國滅亡之後,項氏家族慘遭屠殺,少祖父項堇被車裂于家鄉吳中。他與弟弟項莊隨叔父項梁流亡到吳中(今浙江湖州)。年少時項梁曾請人教他書法詩歌,籍學了沒多久便厭倦了;後樑又請人教他武藝,沒多久又不學了;梁大怒!籍曰:“學文不過能記住姓名,學武不過能以一抵百,籍要學便學萬人敵!”於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學了一段時間後又不願意學了,梁只好順著他不再管他。籍身高八尺,力能扛(讀音gāng,音“鋼”)鼎(霸王舉鼎一詞的由來),氣壓萬夫,年青時志向便極為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秦二世元年(前二〇九),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即大澤鄉起義),項羽隨叔父項梁在吳中刺殺太守殷通舉兵回應,此役項羽獨自斬殺殷通的衛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現了他無雙的武藝!二十四歲的項羽,就這樣被人民起義的急風暴雨推上了歷史舞臺。

  二、雍丘之戰,初露頭角
  秦二世二年六月,項梁採納范增之計,立楚懷王孫心,仍稱楚懷王。項梁自號武信君。之後,項梁率義軍大破秦軍于東阿、定陶。項羽和劉邦也率軍攻佔城陽,略地至雍丘,與秦三川郡守李由激戰,項羽于萬軍之中斬殺李由,秦軍大敗。

三、巨鹿之戰,雄霸天下
  定陶之戰後,秦軍北渡黃河,攻打起義抗秦的趙王歇和張耳,將趙軍圍困于巨鹿(今河北平鄉)。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副將,率兵救援。宋義率軍到達安陽(今河南安陽南),便畏縮不前,屯兵四十六天。當時,陰雨連綿,起義軍缺衣少糧,處於困境之中。項羽當機立斷,一劍殺了宋義,迫使楚懷王任命他為上將軍,並命他立即揮師北上救趙,後渡過一條通往趙國的漳河,但由於寡不敵眾,士氣低落,項羽遂命令軍士鑿沉渡江用的船隻,打破吃飯用的鐵鍋,身上只帶三天乾糧,軍士們個個以命相抵,士氣大振,大破秦軍(破釜沉舟一詞的由來)。

  說起秦朝,人們總是先想到大秦雄師,其氣吞如虎,橫掃六合的氣概讓千年來無數風流志士遐想,謳歌!秦之興起,無疑其內在戰爭機器的瘋狂開動,外在百萬鐵軍的征討四方,拓開前所未有的疆域。然而短短十五年間,泱泱大秦,毀於一旦,真是應了“其興也勃矣,其亡也乎矣”。秦朝大廈倒塌之快,其內在外在有各種問題,但是給予大秦最沉重一擊,使強悍的大秦再無能力開動其戰爭,無疑是項羽的天才之作——巨鹿之戰。

  四、彭城之戰,以弱勝強
  彭城之戰
  一場世界戰爭史上空前絕後的奇跡
  談起中國古代戰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就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如秦楚巨鹿之戰,漢趙井陘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等。楚漢時期另一場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爭卻常常被大多人所忽略,以致研究者寥寥無幾。個中原因只有仁者見仁。但是這場戰爭卻是一個無法忽略,在中國戰爭史以至世界戰爭史都應該有一席之地的戰爭。它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彭城之戰。

  大戰彭城
  項羽把大部隊留在齊國迷惑劉邦,自己運用騎兵的機動性,繞道彭城西南的蕭縣。等待劉邦諸軍全部進入彭城,混亂不堪,而且大將忙著部署北邊建立防禦,劉邦等主帥鬆懈的最佳時機。開始西出蕭,向東進攻彭城。項羽選擇的是早晨發動偷襲。選擇早晨看得出項羽對時機把握的老辣,早晨敵人尚在睡夢中,正處於最疲憊的時候,突然遭遇大規模偷襲,其慌亂可想而知!而自己可以利用早晨天亮明瞭敵方情況,選擇合適有效的戰術最大消滅敵人。很多偷襲喜歡放在夜裡,這樣有利掩藏行蹤。但是項羽此次不光要造成敵方混亂,更要全殲敵軍。

  項羽在戰術的選擇上直接攻擊劉邦指揮中樞,造成劉邦聯軍指揮系統癱瘓!這樣聯軍就無法組織有效的反抗,然後項羽死死咬住劉邦的主力進行攻擊,不給劉邦喘氣的機會。而且利用驅趕的方法把他們逼到河流邊上,使他們因為擁擠掉進河中淹死或自相殘殺!而劉邦聯軍猶如從雲霧端落入無底的深淵,昨天還意興盎然,大勝在握;今天就兵從天降,不知其然!不明白實情的聯軍又沒有得到有效的組織像無頭蒼蠅四處亂撞,此時正中項羽之計。由於兵力上的極大懸殊,如果硬拼無論如何都是要被消耗怠盡。這裡項羽用騎兵驅趕引誘把聯軍引向南方的谷、泗水,再此項羽展開攻擊,殺聯軍十余萬人。聯軍為了活命拼命南逃,逃到更南的靈壁東睢水上,這樣聯軍自相殘殺,被擠落水10多萬。彭城之戰終成了一面倒的局勢,剩下就是追擊殘兵敗將,擴大戰果,收拾殘局的事了。可惜由於項羽的兵力單薄,追擊戰並未產生多大效果,劉邦諸將收拾殘兵彙聚滎陽,頂住了楚兵的追擊。

  五、垓下之戰,英雄末路
  垓下之戰漢四年八月,與漢軍對陟于廣武的楚軍糧盡;而劉邦也沒能調來韓信、彭越等人的軍隊,無法對楚軍進行最後的合圍。於是,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

  隨後,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線路向楚地撤軍。劉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當劉邦打算率軍西返之時,張良、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後發動偷襲。張、陳二人認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史記•項羽本紀》)。

  劉邦於是採納二人建議,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作戰。大軍追至夏南時,劉邦約集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
  五年十月,劉邦親率二十多萬大軍追擊十萬楚軍至固陵(今河南太康)。但此時,韓、彭二人沒有一個出兵配合劉邦。項羽知道後大怒,於清晨在此地發動突然反擊,斬殺漢軍近兩萬餘人,再次將漢軍擊敗。劉邦慌忙率軍退入陳下,並築起堡壘堅守不出,而楚軍又一次合圍了劉邦。

堅守壁壘的劉邦向張良詢問:“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張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於是,劉邦採納張良的意見,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封給彭越。就這樣,劉邦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於搬動了韓、彭二人,使他們盡數揮軍南下,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合營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合圍。垓下之戰隨之開始。

  齊王韓信親率三十萬大軍從齊地南下,佔領楚都彭城和今天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兵鋒直指楚軍側背,自東向西夾擊項羽;
  梁王彭越率軍數萬從梁地出發,先南下後西進,于劉邦本部軍共同逼楚軍後退;
  漢將劉賈率軍數萬會同九江王英布、合兵十萬,自淮北出發,從西南方發動對楚地的進攻,先克壽春,再攻下城父並將此城軍民全部屠盡;

  而鎮守南線的楚將大司馬周殷卻在此時叛楚,先屠滅六縣,再與英布、劉賈會師,隨後北上合擊項羽;
  同時,得到關中兵丁補充的劉邦則率本部軍二十多萬出固陵東進;
  漢軍五路大軍、合計近七十萬之眾,形成從西、北、西南、東北四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率十萬楚軍向垓下後撤。
  漢五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五路大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南,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基本完成了對10萬楚軍的合圍。劉邦立刻任命韓信為聯軍統帥,指揮大軍作戰。韓信命劉賈、英布軍自南將楚軍週邊出路全部封閉,命彭越軍自北封閉通路,韓信軍三十萬于劉邦本部軍主力則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十萬楚軍發起進攻,展開決戰!

 六、霸王別姬
  項羽戰敗回營,漢軍圍困數重,到了晚上,聞漢軍四面大營皆有楚歌聲,項羽大驚:“難道漢軍已占了楚地麼?為何楚人這麼多呢?”滿懷愁緒之下,他起身在帳中飲酒。項羽有位很寵愛的妃子,叫虞姬,經常跟著他;有一匹駿馬,名字叫烏騅,經常騎乘。酒過三巡,項羽感慨良多,作歌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我的力量能拔山啊,我的氣概壓倒當世,時勢不利啊,烏騅也不再飛馳,烏騅不再飛馳啊!我該拿它怎麼辦?虞姬啊虞姬啊,我該拿你怎麼辦?!)歌唱了數闋。虞姬和道:“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漢兵已經得到了楚地,四面都是楚歌聲,大王的意氣已經盡了,我還為什麼要活在世上呢?這首詩出自《楚漢春秋》不過後人多有懷疑,認為楚漢時期不會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歌罷,虞姬淒然自刎,項羽也流下熱淚,左右都不敢抬頭看他,這就是歷史上的“霸王別姬”(四面楚歌這個計策,成功的擾亂了項羽的心,使他做出了突圍的決定)

  七、東城快戰
  項羽騎上馬,選了八百人,趁著夜晚突圍向南,天亮後,漢軍發覺項羽離去,於是灌嬰率五千騎追擊,等他渡過淮河,隨從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來到陰陵時,項羽迷路了,他去問一個老農,老農回答:“左”往左去,陷入了一片沼澤,耽誤了時間,漢軍追了上來。項羽又往東去,到達東城的一座山上,只剩下了28騎,項羽自忖不能脫身了,就對騎兵們說:“我從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經七十余戰,抵擋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擊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嘗敗北,遂稱霸天下,現在困於此,不是我不會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日是要決死戰了,我要為諸君痛快地一戰,必定要勝利三次,為諸君擊潰包圍、斬將、砍旗,讓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會打仗。”
 於是他分騎兵為四隊,分四面向山下沖,約在山東面回合。項羽大呼馳下,斬殺一漢將。赤泉侯楊喜追項羽,項羽大喝一聲,楊喜的人馬退後數裡!項羽與騎兵分為三隊,漢軍不知項羽在哪隊,就也分三隊包圍。項羽飛馳而出,又斬殺一漢將,同時殺近百人,再匯合騎兵,僅損失兩騎,項羽問:“怎麼樣?”騎兵們跪倒回答:“和大王說的一樣”

八、烏江自刎
  項羽在東城的戰鬥,重新鼓起他生存的希望,於是他想東渡烏江,烏江的亭長停船岸邊,對項羽說:“江東雖然小,方圓也有千里,百姓數十萬,也足以稱王,願大王趕快渡江,現在只有臣有船,漢軍來到,無法渡過。”
  項羽聽到這話,才知道西楚沒有失陷,巨大的內疚、對過去殺戮的懺悔心理、還有為了捍衛“霸王”的榮譽,他最終選擇了戰死,而非過江,於是他說:“蒼天要亡我,我為什麼要渡江呢?而且當年我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今無一人生還,縱然江東父老可憐我而尊我為王,難道我就不覺得愧疚麼?”

  於是他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長者,我騎這馬五年了,所當無敵,曾一日行千里,我不忍殺它,現在賜給您”於是他命令騎兵都下馬拿劍戰鬥,最後僅有項羽一人殺了數百人,自己也負傷十餘處。這時,他看到漢軍中有他過去的部下呂馬童,就對他說:“你不是我的故人麼?”呂馬童一看,馬上對另外一個漢將王翳說:“這是項王!”項羽說:“我聽說漢王懸賞千金,封邑萬戶要我的頭,我就為你做件好事吧!”於是項羽自刎而死,時年30歲。

  項羽死後,王翳取了他的頭,漢軍為了爭奪項羽的遺體,自相殘殺,死數十人,最後五個漢將分了項羽的遺體,都被封侯,一代西楚霸王,至此結束了他輝煌壯烈的一生!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Post by editorial »

陳雲因何力排眾議強烈反對殺江青?

發表於:2013-03-14 22:58:16

毛澤東逝世以後,以江青為首的“四人幫”加緊了奪取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步伐。他們的種種倒行逆施,在全國廣大幹部和群眾中激起了越來越強烈的憤慨。大家都覺得這種狀況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1976年10 月,在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陳雲等人的努力下,中央採取斷然措施,一舉粉碎了“四人幫”。然而,在審判“四人幫”的問題上,卻頗費周折。

適用這次審判密切相關的《刑法》、《刑事訴訟法》在1980年就已生效。早在開庭後的審理期間,一些官員就向法庭轉告了他們的意見。

有的人提出:“黃永勝、吳法憲應判17年有期徒刑,邱會作、李作鵬應判15年有期徒刑。判輕了說服不了人。江騰蛟謀害毛澤東主席,這條罪行嚴重。但未遂,認罪態度較好,有自首情節。”

接著,中央、國務院直屬各機關,海、空軍等單位分別提出判刑意見:江青、張春橋應判處死刑或死緩;黃、吳、李、邱、江在歷史上還做了一點貢獻,他們是革命出身的,且認罪態度較好,因此最高刑應比江青案量刑低…… 這些意見從各個管道送到特別法庭。
特別審判庭第一審判庭和第二審判庭在開庭審理期間曾組織全國6萬多代表旁聽,他們均發表了量刑意見。
1980年12月,全中國幾百萬官兵的代表在京西賓館對10名主犯量刑進行過投票,並提出一張“單子”:
投票人數88人。

江 青:死刑並立即執行/33人,死緩/48人;
   張春橋:死刑並立即執行/36人;死緩/46人;
   姚文元:無期徒刑/65人;20年/11人;
   王洪文:無期徒刑/17人;20年/49人;
   陳伯達:無期徒刑/32人;20年/27人;死緩/15人;

這時,民革副主席屈武還轉給鄧小平一封信:

小平同志並轉中央:
江青罪大惡極,死有餘辜,如不處以死刑,則:1、不能為死者申冤;2、不能平民憤;3、使其餘黨存死灰復燃的幻想;4、使心有餘悸的人擔心將來變天。以上幾點都不是從法律角度考慮,如按刑律,罪不至死當然可不判死刑;如依法應判死刑而不判死刑,則將鑄成大錯。

陳雲雖然贊成對“四人幫”採取斷然措施,但卻堅決反對對他們用死刑。為了清算“四人幫”,1980年11月至1981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特別法庭,對他們進行立案審理。

在“國人皆曰可殺”的氣氛中,中央政治局開會討論對主犯江青量刑。許多人主張判處死刑,陳雲卻力主“不能殺”,認為同“四人幫”的鬥爭終究是一次黨內鬥爭。有人提出黨內鬥爭也可以殺,陳雲依然堅持說“黨內鬥爭不能開殺戒,否則後代不好辦”。
陳雲甚至最後憤怒地說,你們堅決要殺,請在會議記錄裡寫上“陳雲同志堅決不同意”。
1981年1月25日,由特別法庭開庭對四人幫的10名主犯做了宣判,判決如下:

判處被告人江青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判處被告人張春橋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判處被告人姚文元有期徒刑20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
   判處被告人王洪文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判處被告人陳伯達有期徒刑18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
   判處被告人黃永勝有期徒刑18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
   判處被告人吳法憲有期徒刑17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
   判處被告人李作鵬有期徒刑17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
   判處被告人邱會作有期徒刑16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
   判處被告人江騰蛟有期徒刑18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

江青被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後又改判無期徒刑,在國內外產生了良好影響。陳雲此舉,表現了陳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的深謀遠慮和遠見卓識。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Post by editorial »

西施光復越國後的淒慘遭遇

  西施是美的化身、美女的代名詞。關於西施的美,引發了兩則典故:相傳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被她的美麗吸引,看得發呆,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所以後世用“沉魚”來形容女子的美貌。另一則是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也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這一成語。

  入選吳宮寵逾眾妃

  戰國末年,群雄逐鹿,戰火四起。

  失敗的越國不得不臣服于吳國。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俘虜,在吳國過了十年的奴隸生活。回國後,他臥薪嚐膽,勵精圖治,一心要報仇雪恨。他一方面訓練軍隊、發展農業,一方面尋找可乘之機。夫差雖胸懷大志,可貪戀美色,勾踐於是派人在全國大肆搜羅美女,準備送給夫差。
  令人炫目的美麗把西施推到了歷史的前臺。一位單純的浣紗女被捲入兩國的恩怨,真是應了“天生麗質難自棄”的詩句。苧蘿村中出美女。村中其他少女雖不如西施出色,卻也都是秀麗絕倫。西施的好友鄭旦也是清麗無比,與西施的嬌豔是春蘭秋菊,各擅勝場。兩人都被勾踐派往民間尋覓美女的范蠡選中。
  勾踐請人教兩位佳人歌舞、步履、禮儀等。三年後,兩位美女舉手投足,均顯出迷人的體態美。
  夫差要在蘇州建一個高臺用於賞軍取樂。勾踐聞訊後派人從深山採伐了兩百株大樹,帶上精心裝扮過的西施、鄭旦,令范蠡送往吳國。好色的夫差一見兩位絕色美人,萬分歡喜,對“妹喜、妲己誤國”之類的勸諫充耳不聞,立刻將兩位美女納入後宮,並對她們寵倖有加。

  聰明伶俐,而且頗具愛國情懷的西施,從未忘記自己來到吳國的使命。鄭旦不久香消玉殞,她清醒地明白自己肩上擔子的分量。
  夫差命令王孫雄在靈岩山為西施建了館娃宮,又修了響屜廊(在地上鑿一個大坑,把一口大缸放進坑裡,然後在上面鋪上木板,再鋪平。夫差讓西施穿著鞋在上面走,錘鋪有聲,所以叫響屜廊)。夫差還命人在館娃宮附近修了玩花池、玩月池、吳王井、琴台、采香徑、錦帆徑和打獵用的長洲苑以及養魚的魚城、養鴨的鴨城、養雞的雞陂和造酒的酒城。

  春天百花怒放,夫差攜西施到采香徑、玩花池遊玩,並親手給西施摘花。夏天酷暑炎熱,夫差帶西施在南灣避暑。秋天秋高氣爽,夫差陪西施登山望遠。冬天白雪紛飛,夫差和西施踏雪尋梅。

  伯嚭是吳國的大夫,深得夫差寵信。但他為人奸詐,並且貪婪好色。越國利用他的弱點,經常給他送些珠寶、美女。他因此也經常和西施在夫差面前說越國的好話,慢慢地夫差也就放鬆了對越國的警惕。

  自古紅顏多薄命

  夫差自得了西施後,一年四季享樂遊玩,不理政事。勸諫的朝中大臣都被訓斥驅逐,大家漸漸也就噤若寒蟬。老臣伍子胥,見夫差如此無道,就在姑蘇台下進諫勸阻,但夫差依舊不理。伍子胥知道夫差如此勢必取禍,慨歎後稱病不再上朝。後人說:“吳之亡,應由昏君夫差、奸佞伯嚭負責。”齊國與吳國交惡,夫差一心要攻打齊國,但伍子胥堅決反對。一向與伍子胥有矛盾的伯嚭置國家安危於不顧,乘機挑撥夫差和伍子胥之間的矛盾。伍子胥在攻打齊軍的途中稱病先歸,伯嚭借題發揮,夫差於是將伍子胥賜死。
  至此,西施出使吳國的使命基本完成。

  西元前473年夏初,越國伐吳之師在浙水誓師後,從北海出發。按照範蠡事先的謀劃,把吳都守兵引出城外,包抄合圍。一時間萬箭齊發,吳國潰不成軍。夫差眼見無力挽回敗局,後悔莫及,在吳宮自刎。

  關於西施在越滅吳後的命運,讓人不禁感歎“自古紅顏多薄命”。吳國滅亡以後,越王想要將她留在身邊,但是範蠡堅決反對。他要越王吸取吳王教訓,不能被美色誘惑。於是設下計策,派人用越王的馬車把西施騙到太湖,到湖心的時候把西施從船上推下。西施於是被溺死在湖中。

  關於西施的命運,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

  吳越戰爭結束後,西施回到越國。當年,范蠡對美麗動人的西施一見傾心。西施同樣對範蠡一見鍾情。范蠡向西施說明了選美的原委,西施被他的那份愛國熱情所感染,為了自己的愛人她甘願作出犧牲。范蠡和她約定,吳國滅亡後,自己定要娶她為妻。歸國後越王勾踐親自為他們舉行了婚禮。

  長期的相處,使范蠡明白勾踐可以共患難,但不可共富貴,於是他帶著西施,乘勾踐不備,在夜裡乘一葉輕舟,不辭而別,消失在湖光山色之中……

  西施與李的傳說

  浙江桐鄉市白桃鄉桃園村有個槜李園。這園裡生長的槜李,果形碩大,皮色殷紅,芬芳異常,甘甜鮮美,名列諸李之冠。果頂微凹之處,有一形似指甲掐過的爪痕。傳說,這是美女西施留下的印記。

  當年西施在一群使女的護送下,乘坐香車寶馬,從會稽出發,過錢塘,沿古道北進,遠嫁吳國。屆時正值春天,一路上,只見柳綠如煙,春花似火。當她們路過槜李城的時候,舉目所見,遍地李樹。雪白的李花,聚簇成球,開滿枝頭,猶如雪海。西施看到這秀麗的景色,勾起留戀故土的情思,禁不住低聲吟歎道:“故園李花引鄉愁,此去茫茫幾時歸?”

  西施進入吳宮,吳王夫差果然被她的美色所動,整天相伴不離。為了博取西施的歡心,吳王總是迎合她的需要。各地送來的貢品,首先要讓西施挑選。這年暑夏,越國向吳王進貢一批李子,夫差馬上命宮女將這些李子送給西施品嘗。西施聽說這是故國送來的李子,觸物生情,又回憶起春天路過李園的情景。她真想生一對翅膀,立即飛回越國,哪裡還有心思來品嘗這些李子?

  一會兒,吳王走進宮來,見宮女送來的李子,還原封不動放在案幾上,就討好地說:“愛妃,這樣好的貢果,怎麼不嘗嘗?”
  西施答道:“這李子采下來太久了,味已不鮮。”
  “我命他們立即貢來一些新鮮李子!”吳王說著即欲傳旨。
  西施搖搖頭說:“兩地相距遙遠,路中耽擱難以保鮮。我想去李園親自採摘品嘗。”

  聽說西施要出遊品李,吳王一口應允。於是興師動眾,選派一批宮女,陪西施前往李園。西施回到故國鄉土,心情十分舒暢。只見園裡園外,李樹連片成行,樹上綴滿殷紅的李子,景色優美動人。那成熟的李子,青裡透紅,密綴黃點,外披白粉,其味誘人。西施隨手采下一顆,用指甲在李子頂部輕輕一掐,頓時果汁橫溢,香氣入鼻。放到嘴邊一吸,李汁猶如甜酒。西施連吃數顆,竟被醉倒了。從此,人們就給這裡的李子取名為“醉李”。因“醉”與“槜”同音,且這座城池名槜李,後來人們就把這裡的李子稱為槜李。

  說來也怪,自從西施來過李園以後,這裡長出的槜李,果子頂部都有一條形似爪痕的紋印。人們都說,這是西施吃槜李時留下的指甲印,稱它為“西施爪痕”,猶如牡丹有貴妃指痕一樣。清朝朱竹垞太史曾在《鴛湖濯歌》中寫道:“聞說西施曾一掐,至今顆顆爪痕添。”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Post by editorial »

1366092545834 (1).jpg
1366092545834 (1).jpg (130.36 KiB) Viewed 9533 times
第一眼,樓主就被秒殺!在客家文化代言評定的看到這位美女,甜美溫婉的面容帶一點淡淡的憂愁,樓主的心臟瞬間被撞了一下,膚若凝脂,眉眼如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完全符合我心中的古典美女標準。配著客家土樓斑駁的歷史壁紋,一副美輪美奐的煙雨江南之境出現腦海,宛如唐詩宋詞走出的美麗詩篇。這個集美麗與端莊、優雅與智慧於一身的女子就是溫婷茹,華娛衛視當家花旦,美麗堅強,做事低調,難怪網友說她是“最甜美女主播”。假如上天可以給我個機會,在1000萬和她之間來做選擇,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後者。
Post Reply